
武則天 時代的一種行刑用具。為木制的球形物,塞入犯人之口,使不能出聲。《新唐書·郝象賢傳》:“﹝ 郝象賢 ﹞臨刑,極駡乃死,後( 武後 )怒……自是訖後世,将刑人,必先以木丸窒口雲。”
“木丸”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行刑用具(主要含義)
該詞最早指武則天時期的一種刑具,由木頭制成球形,用于塞入犯人口中防止出聲。據《新唐書·郝象賢傳》記載,郝象賢臨刑前因辱罵武則天,此後犯人受刑時均被強制使用木丸。這一用法反映了唐代酷刑的特點,常用于壓制犯人對統治者的公開指責。
中成藥劑型(次要含義)
在中醫藥領域,“木丸”也指代一種丸狀藥物制劑,根據黏合劑不同可分為蜜丸、水丸等類型。但此解釋的權威性較低,需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考證。
關于“愚笨”比喻的争議
部分來源将“木丸”解釋為形容人遲鈍的成語,但這一說法缺乏權威典籍支持,可能與詞義演變或誤傳有關,建議謹慎使用。
擴展說明:從曆史文獻來看,“木丸”作為刑具的記載更為明确,而其他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新唐書》等原始史料,或查證中醫藥專業典籍。
《木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木意為木材、木頭,丸意為小圓球、小球狀物體。
《木丸》的兩個部首分别是木部和丸部。其中,木部表示與木有關,丸部則用來指示該字的發音。“木”音“木”,丸的發音是方言音符。《木丸》的總筆畫數為5畫。
《木丸》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對物質世界的描寫。成語中常常用到“丸”,比如“木石心腸”、“陸丸飛砂”等,以形容人或事物的特點和狀态。
《木丸》的繁體字是「木丸」。繁體字與簡體字在形狀上略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而對于《木丸》這個詞,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也就是由「木丸」兩個字組成。
1. 他正在工坊裡雕刻一塊兒精美的木丸。
2. 這個小球是用樹木制成的木丸。
組詞:木闆、樹丸、木料、木櫃。
近義詞:木球、木珠。
反義詞:石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