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的意思、國公的詳細解釋
國公的解釋
封爵名。 隋 始置。自 唐 至 明 皆因之。《隋書·百官志下》:“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唐 元稹 《贈太保嚴公行狀》:“階崇金紫,爵極國公。”《宋史·職官志三》:“列爵九等:曰王,曰郡王,曰國公,曰郡公,曰縣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那 謝堯文 是派去和 浙江 的小朝廷通消息的,怎麼從他身上會搜得出 魯王以海 封 洪承疇 為國公的诏書?”
詞語分解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 公的解釋 公 ō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國家,社會,大衆:公共。 * (社會整體的治安)。公衆。公民。公論(公衆的評論)。 讓大家知道:公開。
網絡擴展解釋
國公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封爵名,其含義及曆史演變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國公是封建時期授予功臣或宗室的爵位,位列郡王之下,屬于公爵中的第一等。北周以前,擁有封國的公爵(如開國郡公、縣公)雖可稱“國公”,但尚未形成固定爵位制度,直到北周時期才正式确立。
二、曆史演變
- 北周至隋唐:北周首次将國公列為獨立爵位,隋朝明确其等級為封爵第三等(次于國王、郡王),唐代延續此制并定為從一品。
- 宋元明清:宋元基本沿襲唐制,明朝仍保留國公稱號。清朝則調整為僅宗室及藩部可封鎮國公、輔國公,地位次于貝勒、貝子。
三、地位與實例
國公屬于高級榮譽爵位,受封者多為功勳重臣或皇室成員。例如:
- 東漢曹操受封魏公,蜀漢劉禅為安樂公;
- 隋朝鄭譯封沛國公,東晉謝靈運為康樂縣公。
四、其他特點
- 結構:詞語由“國”(全包圍結構)與“公”(上下結構)組成,體現封爵性質。
- 非官職屬性:國公是爵位而非實際官職,主要象征身份地位,類似現代國家榮譽頭銜。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搜狗百科、漢典等權威來源,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