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韬,韬光;養,養晦。謂隱藏才能,使不外露。 唐 韓愈 《贈崔立之評事》詩:“勸君韜養待徵招,不用雕琢愁肝腎。”
“韬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隱藏才能或真實意圖,暫時不表露,通常用于形容低調處事、等待時機的策略。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韬養由“韬光”和“養晦”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收斂光芒、隱藏鋒芒,強調在特定情境下不顯露才能或真實目的。
出處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詩句:“勸君韬養待徵招,不用雕琢愁肝腎”(《贈崔立之評事》),主張在未被征召時應保持低調,避免過度顯露。其思想可追溯至《左傳》中“韬養以待時”的典故,體現古代智慧中的隱忍哲學。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常見關聯詞包括“韬光養晦”“深藏不露”“厚積薄發”等,均指向相似的行為模式。
需注意的是,韬養并非消極避世,而是主動選擇的策略性低調,核心在于“待時而動”。這一概念在現代社會仍具現實意義,尤其在複雜環境中平衡自我展現與風險控制時適用。
韬養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主要有隱藏、遮掩、隱瞞的意思。漢字韬的拆分部首為韋,筆畫為20;養的拆分部首為亻,筆畫為9。
《韬養》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尚書·虞書·虞夏之诰》中,意思是隱藏、遮掩。而在《周易·離卦》中也有相關的用法,代表隱瞞真相。
在繁體中,韬養的寫法保留了相同的意義和部首,隻是筆畫有些許變化。韬的繁體寫法為韜,筆畫為21;養的繁體寫法為養,筆畫為15。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個别字形有所差别。在《說文解字》中,韬的字形是“韞”“靪”的上用“口”,下為“又”,表示把東西藏在口袋或器皿中的樣子;而養的字形是“飛”“永”的上用“口”,下為“永”,表示藏匿、保養的樣子。
例句:
1. 他韬養了自己的才能,不願意展示給别人。
2. 這個公司一直韬養了一項領先的技術,直到産品正式發布之前才公之于衆。
組詞:
1. 韬光養晦:指隱藏才能、不顯山不露水地等待時機。
2. 隱瞞:指故意不說出或不讓他人知道真相。
3. 掩蓋:指遮掩事實或真相,使其不被揭示。
近義詞:
隱藏、遮掩、隱匿。
反義詞:
公開、顯露、揭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