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大仁恕。 南朝 宋武帝 《至江陵下書》:“夫去弊拯民,必存簡恕,捨網修綱,雖煩易理。” 劉劭 《人物志·效難》“或恐其過誤” 北魏 劉昞 注:“以簡恕取人。”
“簡恕”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ǎn shù,其核心含義為寬大仁恕,即指心胸寬廣、待人寬容的品質。以下為詳細解釋:
二字結合,指以簡單豁達的态度對待他人,包容過失,追求和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中标注的來源(如、等)。
《簡恕》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以簡單的方式原諒他人的過錯或錯誤。
《簡恕》由部首“簡”和“恕”組成。部首“簡”表示簡單、簡化,而“恕”表示寬容、原諒。
它的筆畫數分别為:部首“簡”為5畫,“恕”為9畫。
《簡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為不要對别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後來演變成了以簡單的方式原諒他人的過錯或錯誤。
《簡恕》的繁體字為「簡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有些字會存在一些變體。關于《簡恕》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變體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1. 他們以簡恕方式原諒了他的過錯。
2. 在面對困難時,她選擇用簡恕的态度對待他人的錯誤。
3. 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夠以簡恕的心态對待他人的過失。
1. 簡單:意為簡潔、不複雜。
2. 原諒:意為寬恕、寬容。
3. 過錯:意為錯誤、犯錯誤的行為。
1. 包容:意為接納、容忍。
2. 寬容:意為大度、寬大。
3. 原諒:意為寬恕、寬容。
1. 批判:意為指責、責備。
2. 持懷疑态度:意為懷疑、不相信。
3. 責備:意為譴責、指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