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口的意思、刺口的詳細解釋
刺口的解釋
多言多語。 唐 韓愈 《寄盧仝》詩:“彼皆刺口論世事,有力未免遭驅使。”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晏相公》詩:“苦辭未圓熟,刺口劇蔆芡。”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記》:“涉其流則若有餘,探其源則若不足,撐舌刺口,疑端滿腹,聖哲遠矣。”
詞語分解
- 刺的解釋 刺 ì 用有尖的東西插入:刺繡。刺傷。刺殺。 * :刺客。被刺。行刺。 偵探,打聽:刺探。 用尖銳的話指出别人的壞處:諷刺。譏刺。 尖銳像針的東西:芒刺。魚刺。刺叢。 刺 ī 象聲詞:刺地滑了一跤。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網絡擴展解釋
“刺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多言多語”,常帶有貶義,指說話過多或言辭不當。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注音:cì kǒu(ㄘㄧˋ ㄎㄡˇ)
- 釋義:形容人言語繁雜,多嘴多舌。如唐代韓愈在《寄盧仝》中批評“刺口論世事”者徒有口舌之能而無實際作為。
二、詞源與用例
-
古代文獻:
- 韓愈《寄盧仝》:“彼皆刺口論世事,有力未免遭驅使。”
此句諷刺空談者易被他人驅使。
- 宋代梅堯臣以“刺口劇蔆芡”比喻言辭生硬刺耳。
-
近現代用法:
- 方志敏在《獄中紀實》中通過“甯願吞嚼刺口的苞粟”表達堅韌精神(注:此處為引申義,非原詞本意)。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文學創作,描述以下情境:
- 批評他人空談無實(如韓愈詩)
- 形容語言表達笨拙(如梅堯臣詩)
- 強調疑問或困惑(如明代方孝孺《息耕亭記》中的“撐舌刺口,疑端滿腹”)
四、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該詞,常見于古籍或引用典故的語境中。需注意其貶義色彩,避免誤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刺口》?
《刺口》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兩個字:刺和口。
拆分部首和筆畫
刺:包含了刀切部首并且有8畫。
口:包含了口字旁并且有3畫。
來源
《刺口》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通,沒有特别的典故背景或故事。
繁體寫法
《刺口》的繁體寫法為「刺口」,與簡體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刺口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重大變化。
例句
1. 他的腳上有個深深的刺口。
2. 這本書裡有一段描述主人公受到刺口的描寫。
組詞
刺傷、口水、傷口、小刺、口袋、刺痛、口語等。
近義詞
傷疤、割破、劃傷、刺傷、傷口等。
反義詞
愈合、平滑、完整、無傷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