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二百十年。《漢書·路溫舒傳》:“ 溫舒 從祖父受曆數天文,以為 漢 厄三七之間。”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三七,二百一十歲也。自 漢 初至 哀帝 元年,二百一年也,至 平帝 崩二百十一年。” 漢 陳琳 《神女賦》:“ 漢 三七之 建安 , 荊 野蠢而作仇。”《宋書·符瑞志上》:“讖者雲:‘赤厄三七’,三七,二百一十年,有外戚之篡。”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三七之妖運告終,九五之真人已出。”
(2).二十一歲。 鄭振铎 《中國俗文學史》第十二章引 清 無名氏《繡香囊》彈詞:“二八登科标名早,三七入試舉孝廉。”
(3).人死後廿一日。《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該請僧人追薦。” 巴金 《家》三七:“ 珏 真可憐,她死了快到三七了,我們家裡的長輩除了媽同姑媽,就沒有一個人去看過她。”
(4).三魂七魄。 晉 葛洪 《抱樸子·地真》:“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
(5).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有止血作用,也叫田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三七》:“彼人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蓋恐不然。或雲本名山漆,謂其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此説近之。”
三七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一、植物與藥材
植物名稱
三七(學名:Panax notoginseng)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産于中國雲南、廣西等地。其根莖呈紡錘形,民間俗稱“田七”“金不換”。《中藥大辭典》記載,三七因“播種後三至七年采挖”得名。
藥用價值
根據《中華本草》記載,三七性溫味甘微苦,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内外出血等症。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将其歸類為“止血要藥”。
二、日期與數字組合
農曆日期
在民俗中,“三七”可指農曆三月初七,部分地區将此日作為傳統節日。例如福建沿海地區有“三七船祭”習俗。
時間周期
數字“三”與“七”組合可表示二十一天(三個七天),常見于喪葬習俗中的“做七”儀式,如“頭七”“三七”等階段性祭奠活動。
三、其他特殊用法 在方言中,“三七”偶作程度副詞使用,例如“三七開”表示按比例分配。此用法收錄于《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三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以上内容整合自權威詞典、醫藥資料及文學典籍,如需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來源。
百花潭扁擔箄籃徹齊春盤從心爨下焦颠冥彫雲遁世離群頓纓恩怨了了二笑伐山語肥喏風陵堆覆誦觏晤國謀國子學韓壽香薨殂花風黃猩子畫帷恢悅胡夷魚降骨家徒四壁甲械疾固金璇覺知拘轄劇易牢具憐恻靈襟李十二禮至顱腦倮蟲密靓泮然琵琶蟲親如手足氣誼相投曲刃繞襲散材山林屐善藴少尹生祠田連仟伯違怨烏賊下鍬撅斜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