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雹霰的意思、雹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雹霰的解释

指冰雹。《吕氏春秋·仲夏》:“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穀。” 汉 刘歆 《遂初赋》:“扬雹霰之復陆兮,慨原泉之凌阴。” 汉 王逸 《九思·怨上》:“雷霆兮硠礚,雹霰兮霏霏。奔电兮光晃,凉风兮愴悽。”自注:“独处愁思不寐,见雹电凉风之至,益忧多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雹霰(báo xiàn)是汉语中表示固态降水现象的组合词汇,由“雹”和“霰”两类天气现象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

  1. 词义构成:

    “雹”指直径大于5毫米的冰粒,常伴随雷暴天气出现;“霰”则为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直径约1-5毫米,多降于冬季或春秋季冷锋过境时。二者合并使用时,泛指空中降落的各类冰粒或冰雹。

  2. 物理特征与形成:

    雹霰的形成与强对流云层中的过冷水滴碰撞冻结有关。雹体内部可见透明与不透明冰层交替的“分层结构”,而霰因内部含空气较多呈疏松状。

  3. 古籍与科学文献的区分:

    《辞海》指出,古代文献中“霰”常被描述为“稷雪”或“米雪”,如《诗经·小雅·頍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而“雹”在《左传》中已记载其灾害性。现代气象学通过粒径、密度和形成条件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

网络扩展解释

“雹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áo xià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一、字面气象学含义

  1. 基本定义
    指冰雹或冰雹与霰的混合降水现象。

    • 雹:直径通常为5-50毫米 的冰块,坚硬透明,多伴随夏季强对流天气(如雷暴)出现。
    • 霰:直径约2-5毫米 的白色不透明冰粒,松脆易碎,常出现在冬春季节降雪前或降雪时。
  2. 区别与联系

    • 形成条件:雹在积雨云中因强烈上升气流反复冻结形成,霰则是雪晶碰撞过冷云滴冻结而成。
    • 外观与危害:雹体积大、破坏性强,霰颗粒小、危害较轻。

二、古籍与成语中的引申义

在古汉语中,“雹霰”可比喻形势凶险或事态严重,如《吕氏春秋》中“雹霰伤穀”描述自然灾害的威胁。但此用法现代较少见,更多保留在文学或历史文献中。


别人正在浏览...

鏊头鼇掷鲸吞宝剑记波浪鼓蚕盐持坚驰涌大公至正道会司大菽大医东奔西逃繁琐风兴云蒸风云际会風綴赙补福德绵官欠暵魃含垢藏疾鹤练鸿装坏包儿惶怖昏惘解铃蒺蔾惊羣动衆金屋娇娘吉喜积羞成怒具理君伐遽委开词旷日引久雷斧灓水马适猛虎深山门塾贫鄙权说上表上三旗山穷水断少停纱羊石滚书通二酉私倡肃森螳臂挡车脡脡然同纽王侨完缮无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