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幹的意思、比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幹的解釋

[Bigan] 商代貴族,纣王叔父,官少師。相傳因屢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伍子逢殃兮, 比幹菹醢。——《楚辭·屈原·涉江》

詳細解釋

商 纣王 的叔父,官少師。因屢次勸谏 纣王 ,被剖心而死。《莊子·人間世》:“昔者 桀 殺 關龍逢 , 紂 殺王子 比幹 。” 成玄英 疏:“ 比幹 , 殷紂 之庶叔,忠諫而被割心。”《史記·殷本紀》:“ 紂 愈淫6*亂不止。 微子 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 比幹 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迺強諫 紂 。 紂 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 比幹 ,觀其心。”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比幹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比幹(Bǐ Gàn)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文獻記載及文化象征意義綜合闡釋:

一、字義與身份釋義

  1. 字源解析

    • 比:甲骨文象二人并列之形,本義為“并列、靠近”,引申為“比拟”。
    • 幹:本義為“盾牌”,後假借為“冒犯、觸犯”(如“幹犯”)。

      組合為專名“比幹”,字面無直接關聯,屬曆史人物固定稱謂。

  2. 身份定義

    商纣王叔父,任少師(掌王室谏議),《史記·殷本紀》載其為“纣之親戚”。


二、核心文化意象:忠谏殉國

  1. 典故出處

    據《史記·宋微子世家》載,比幹因強谏纣王暴政,遭剖心而死,成為“亘古忠臣”的象征。

  2. 引申語義

    • 忠誠敢谏:後世以“比幹之心”喻不畏強權、直言進谏的忠貞精神(《論語·微子》稱“殷有三仁”,含比幹)。
    • 悲劇象征:文學中常借比幹之死批判昏君暴政,如屈原《離騷》“比幹菹醢”以抒悲憤。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商纣王叔父,因谏被殺”,強調其曆史事件的文化固化意義。

  2. 《辭海》(第七版)

    釋義:“商末貴族。纣王叔父……以死力谏,被剖心而死”,突出其政治身份與結局。


四、文化衍生符號

  1. 民間信仰

    被尊為“文財神”之一(河南衛比幹廟為祭祀聖地),象征公正無私。

  2. 成語典故

    “比幹剖心”成為漢語固定短語,喻直言招禍(《莊子·盜跖》)。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史記·殷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論語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
  4. 《楚辭補注》(洪興祖注,中華書局)
  5.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6. 河南衛輝比幹廟官網史料
  7. 《莊子集釋》(郭慶藩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比幹”是中國商朝末期的著名曆史人物,其名字常被引申為忠誠、正直的象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比幹(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一說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子姓,商朝沫邑(今河南淇縣或衛輝市)人,封于比邑(今山西汾陽),故稱“比幹”。他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帝辛的叔父,官至少師(丞相),輔佐兩代君主,被譽為“亘古忠臣”。

二、生平事迹

  1. 政治貢獻
    比幹從政40餘年,主張減輕賦稅、發展農牧業與冶煉業,推動富國強兵政策。他輔佐纣王期間,曾建議“武伐文征,以德服遠”,促進商朝疆域擴張與民族融合。

  2. 強谏殉國
    商纣王暴虐無道,比幹多次勸谏未果,最終在摘星樓強谏三日,稱:“主過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纣王怒而剖其心,終年約63—64歲。

三、曆史評價與文化影響

四、詞語引申

“比幹”一詞被引申為對理想或原則高度忠誠、不畏強權的精神象征,常見于贊美堅守信念的人物。


注:關于比幹的生卒年份,不同文獻記載略有差異,以上為綜合主流說法的表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殷本紀》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棒槌誖缪奔逸貶賤别思饆饠冰糕裁減闡士茶碗醇源寸忱電目抵宿凡材翻撷霏落紛騰跗萼孤月後式華嚴火雷鹄頭闆賈帆婕妤怨鲸波剀切虧名老鼠淩煙閣劉生龍鬼蛇神綠營兵麋角内摹仿說炮局朋義樸貌平陽府君阙破謎兒清近蝤蛴綦毋驅蹇砂汞删詩繩違屍次瑣語晩菘魏公子緼奧蚊毫瑕惡項領成铦巧枭悖小弟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