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忘卻形體和家國,而任乎自然。《莊子·山木》:“吾願君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遊於無人之野。” 郭象 注:“刳形,欲令無其身,忘其國,而任其自化也。” 成玄英 疏:“刳形,忘身也。去皮,忘國也。”
“刳形去皮”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如下:
該成語原指忘卻形體與家國的束縛,順應自然之道,強調擺脫世俗牽絆,追求精神自由。其核心思想與莊子哲學中的“無為”“逍遙”一脈相承。
原始出處
出自《莊子·山木》:“吾願君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遊于無人之野。”
郭象注解:“刳形,欲令無其身,忘其國,而任其自化也。”成玄英進一步闡釋:“刳形忘身,去皮忘國”。
道家思想關聯
該成語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張通過剝離外在形骸與世俗身份(如地位、名利),達到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
在古籍中,該詞常與“灑心去欲”連用,強調内外兼修的解脫。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哲學讨論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隱喻意義。
注:不同來源對詞義存在解讀差異,建議優先參考《莊子》原典及權威注解(如、5)。
刳形去皮,指的是将動物或人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除或剝離的行為。這個詞彙常用于描述古代刑罰或解剖的過程。
刳(部首:刀,筆畫:2)+ 形(部首:彡,筆畫:7)+ 去(部首:廠,筆畫:2)+ 皮(部首:皮,筆畫:5)
“刳形去皮”一詞可能最早出現在古代法律文獻中,用來描述對犯人的殘酷刑罰。在古代法律制度中,刑罰常常采取殘酷的手段,以示威懾和給犯人帶來巨大痛苦。
刳形去皮(繁體字:刳形去皮)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刳形去皮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漢字的演變,現代标準化的寫法已經成為主流。
1. 在古代,罪大惡極的犯人會受到刳形去皮的刑罰。
2. 刳形去皮的殘忍程度令人無法想象。
剝皮、剝膚、剖解、解剖
剝皮、剝膚、剝離、剖解
保護、包裹、覆蓋、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