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的意思、恭和的詳細解釋
恭和的解釋
謙恭溫和。《南史·宋竟陵王誕傳》:“ 誕 性恭和,得士庶之心,頗有勇略。” 明 方孝孺 《與舒君書》:“公待人雖恭和,苟非其材,一言不加許。”
詞語分解
- 恭的解釋 恭 ō 肅敬,謙遜有禮貌:恭敬。恭謹。恭候。恭維。恭賀。打恭(拱揖)。洗耳恭聽。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 和的解釋 和 é 相安,諧調:和美。和睦。和諧。和聲。和合(.和諧;.古代神話中象征夫妻相愛的兩個神)。和衷共濟。 平靜:溫和。祥和。和平。和氣。和悅。和煦。惠風和暢。 平息争端:講和。和約。和議。和親。 數學
專業解析
恭和是由“恭”與“和”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二字的本義及結合後的語境綜合理解:
-
分字釋義
- 恭:本義為肅敬、謙遜有禮。《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強調态度莊重謙卑,如《論語·子路》所言“居處恭,執事敬”。
- 和:原指聲音相應和諧,引申為平和、協調、融洽,如《禮記·樂記》“其聲和以柔”,後泛指人際關系的和睦。
-
整體含義
“恭和”形容言行恭敬而态度溫和,融合了外在的禮節性尊重與内在的謙和氣質。常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既恪守禮數又不失親切的儀态,或指文辭、氛圍的莊重平和。例如:
“舉止恭和,不卑不亢。”(《漢語大詞典》)
“其詩風恭和雅正,承盛唐餘韻。”(古典文學評述)
-
用法與語境
- 人際行為:如“待人恭和”“言辭恭和”,強調禮敬與溫和兼具的修養。
- 文藝風格:指作品莊重平和,如“恭和禦制詩”即臣子恭敬應和帝王詩作。
- 禮儀場景:傳統書信常用“恭和安康”等祝頌語,體現禮節性關懷。
權威參考來源:
-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對“恭”“和”及複合詞的注解。
- 古典用例參見《禮記》《論語》等典籍,現代用法參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
注:因“恭和”為傳統複合詞,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釋義以權威工具書及經典語例為依據,未直接引用網絡來源以保障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恭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謙恭溫和,常用于形容人際關系的和諧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謙恭溫和
指态度謙遜有禮且溫和,強調對人的尊重與包容。例如《南史》提到“誕性恭和,得士庶之心”,說明恭和是内外兼修的氣質。
-
和諧友好
可引申為群體或人際間的和睦相處,如團隊合作、家庭關系等場景中的融洽氛圍。
二、使用場景
- 人際交往:形容待人接物時既保持禮節又不失親切感。例如“公待人雖恭和,苟非其材,一言不加許”(明·方孝孺)。
- 社會關系:適用于描述家庭和睦、國際友好交往等宏觀層面的和諧狀态。
三、字義解析
- “恭”:本義為肅敬、謙遜(如“恭敬”“恭素”),強調内在的莊重。
- “和”:指平和、和諧(如“和衷共濟”),側重外顯的協調性。
四、總結
“恭和”融合了謙遜與溫雙重特質,既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社會關系的理想狀态。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和強調禮節的語境中。
别人正在浏覽...
敗辱鼻孔撩天馳心褈複大官搭路耽湎的據點閘凍泉繁豔封建割據幹嘛公朝公心雚水河北梆子河獻花城箭垛缣巾跻扳介獨借耀積華進讒害賢九惠靈神六參禮谒輪鍘面筒謬官目視拿下馬炮宰撲刀全聲刃器三告投杼贍辨生礦麝檀石級石匮失馭纾禍水體水天一色書圃堂選套頭天人之際跳白索挑麼挑六擿抉細微停眠徒長溪卡心蕩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