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谒的意思、禮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谒的解釋

以禮谒見。《後漢書·陳忠傳》:“時帝數遣黃門常侍及中使 伯榮 往來 甘陵 ,而 伯榮 負寵驕蹇,所經郡國莫不迎為禮謁。” 唐 賈島 《寄毗陵徹公》詩:“已有南遊約,誰言禮謁難。”《舊唐書·方伎傳·神秀》:“時王公士庶,競來禮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禮谒”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ǐ yè,其核心含義為以禮谒見,即按照禮節規範進行拜見或訪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語構成

  1. 禮:指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規範、儀式禮節,強調尊重與儀式感()。
  2. 谒:意為拜見、陳述或請求,常見于正式場合的拜訪行為()。

組合後,“禮谒”強調在拜見過程中遵循禮儀規範,體現對拜訪對象的尊重。


二、應用場景

  1.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後漢書·陳忠傳》提到伯榮受寵驕橫,但所經郡國仍“迎為禮谒”,體現對權勢者的表面禮節()。
    • 《舊唐書》記載神秀受王公士庶“競來禮谒”,反映對高僧的敬重()。
  2. 詩詞中的引用
    唐代賈島《寄毗陵徹公》詩雲:“已有南遊約,誰言禮谒難”,表達對友人拜訪的期待()。


三、現代意義

如今“禮谒”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語境,描述正式、莊重的拜訪行為,常見于曆史、文學研究中( )。

如需進一步了解“谒”的詳細釋義(如“名帖”“陳述”等),可參考權威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谒

禮谒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是恭敬地拜訪、看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

礻是該字的上部部首,言是下部部首,共有7個筆畫。

來源

在古代,禮谒一詞源自于儒家的經典《大學》中的一句話:“多聞擇善,甯可從知人,無谄谀之心,無畏親之事。禮谒榮卑貴賤,以言順其志。”意思是要多聽取良言,甯可選擇真正值得信任的人,不要奉承谄媚,親近時不要畏懼有所顧忌。在此之後,禮谒一詞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習俗,用于形容人們恭敬地拜訪他人。

繁體字

繁體字“禮謁”是“禮谒”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比較繁瑣,禮谒的古代寫法是“禮謁”。

例句

1. 他一直保持着禮谒的習慣,每逢過節都會親自拜訪親友。

2. 着名學者到訪教授時,學校組織了一場盛大的禮谒儀式。

組詞

1. 禮貌: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和友好的行為舉止。

2. 謝絕:客氣地拒絕他人的要求或邀請。

3. 慶賀:為了慶祝某個特殊的事情而進行的祝賀活動。

近義詞

拜訪、看望、造訪。

反義詞

忽視、冷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