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除禍患。《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若封 須句 ,是崇 皥 濟 而修祀紓禍也。” 杜預 注:“紓,解也。” 唐 陳子昂 《為河内王等論軍功表》:“皆忘身憂國,紓禍卻難。”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正月》:“太宰 河内 李邦彥 亟請如虜約以紓禍。”
“纾禍”是一個漢語成語,由“纾”(解除、減輕)和“禍”(災禍、困難)組成,字面含義為解除或減輕災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通過主動措施消除或緩解危機、矛盾或困境。例如政府幹預化解社會矛盾,或朋友相助度過難關。
曆史來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可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若封須句,是崇皥濟而修祀紓禍也”,杜預注解“紓”為“解”,即解除禍患。唐代陳子昂《為河内王等論軍功表》中亦有“紓禍卻難”的表述,強調化解危機的行動。
應用場景
既可用于宏觀層面的國家治理(如政策調控緩解經濟危機),也可用于個人或群體克服困難(如解決人際沖突、應對自然災害等)。
“纾禍”強調主動幹預以消解災厄,兼具曆史厚重感和現實適用性。其核心在于“行動性”,即通過積極作為扭轉不利局面。
纾禍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它源自于漢語,表達了減輕災難、消除禍患的意思。
纾字由纟和豐兩個部首組成,纟表示與纖細、纖維相關的意思,而豐表示豐收、繁榮之意。它的總筆畫數為8筆。
纾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下》中,其意義為解救人民于困難中。從此以後,纾禍成為了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纾禍的繁體字為「綏禍」。
在古代,纾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最早的形态是象征紡線的「纟」旁置于一個象征豐收的「豐」字旁,通過這種寫法展示了人們通過紡線與纖細的技藝來纾解災難。
1. 善商在困難時可纾禍于自己,并為人民帶來希望。
2. 社區成立了一個援助小組,幫助那些受災人民纾禍重建家園。
纾困、纾難、纾解、纾緩、纾困解難
減輕、解除、消除、緩解
加重、帶來災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