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巾鞲的意思、巾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巾鞲的解釋

(1).巾褠。頭巾和單衣,為古代士人之盛服。《宋書·毛脩之傳》:“吾昔在南, 殷 尚幼少。我得歸罪之日,便應巾韝到門邪!” 唐 劉禹錫 《連州刺史廳壁記》:“曩之騎竹馬北向相傒者,鹹任郡縣,巾韝來迎。”

(2).借指士人。 宋 王安石 《北客置酒》詩:“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飯隨粱饘。”

(3).見“ 巾鞲 ”。


亦作“ 巾韝 ”。頭巾和臂衣,古代武士所服。《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二》:“将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父母見 木蘭 ,喜極成悲傷。 木蘭 能承父母顔,卻卸巾鞲理絲簧。”按,此詩即 唐 韋元甫 所作《木蘭歌》,鞲,《全唐詩》本作“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巾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頭巾與單衣
    指古代士人的正式服飾,包含頭巾和單衣。這一用法多見于形容士人階層的着裝,如《宋書·毛脩之傳》中的“巾韝到門”。

  2. 頭巾與臂衣
    另一種解釋為武士的服飾,包含頭巾和護臂皮具(鞲)。例如《樂府詩集》中記載的木蘭卸下“巾鞲”的場景,表明與軍事裝束相關。


二、引申含義


三、用法與語境


四、争議與辨析

部分文獻(如)将“巾鞲”與“巾鞴”混用,後者多指皮革制護具,可能與武士裝束的“鞲”混淆。需注意具體語境和字形差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樂府詩集》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巾鞲的意思

《巾鞲》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兒童玩具中的紙片馬鞲,用于扮演戰馬。它形狀像一個小馬鞍,用紙制成,可以放在頭頂,兒童模拟騎馬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巾鞲》的部首是巾(巾字頭)和鞲(鞲字尾)。巾為3畫,鞲為17畫,總共20畫。

來源和繁體

《巾鞲》最早出現于明代楊慎《訓子規》中。繁體字為「巾鞲」,和簡體字寫法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多有變化,《巾鞲》也不例外。在古代,巾的形狀更加接近頭巾,而鞲的形狀則比較類似一個袋子。整個詞的字形結構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形狀略有差異。

例句

1. 他在兒童節上得了一個巾鞲,非常開心。

2. 小明把巾鞲放在頭上,假裝自己是一匹勇敢的戰馬。

組詞

巾鞲屬于一個獨立的詞語,沒有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

紙馬鞍

反義詞

真實的馬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