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 临菑侯 植 有宠, 阶 数陈 文帝 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諫,前后恳至。”
“公规密谏”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gōng guī mì jià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指通过公开规劝和私下进谏两种方式,多角度、多途径地提出建议或劝诫。其中:
源自《三国志·魏志·桓阶传》。三国时期,谋臣桓阶在曹操未立太子时,多次向曹操进言,认为曹丕(后来的魏文帝)德行优秀且年长,应立为储君。他既公开表明立场,又私下恳切劝谏,最终促成曹丕被立为太子。
体现了一种灵活的策略,既维护公开场合的礼仪,又能在私下有效沟通,适用于需兼顾多方立场的复杂情境。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公规密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公开规劝,暗中进谏。它由三个词组成,分别是“公”、“规”和“密谏”。
“公”意指公开,表示公开地规劝。 “规”指指导行为的准则,表示规范。 “密谏”意指秘密进谏,表示进行私下的忠告和告诫。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场。当时,官员们有时难以直接面对皇帝或高级官员给予意见和建议,于是他们采用了公开规劝和暗中进谏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忠告。
《公规密谏》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公(十字部首),笔画:4
规(见字部首),笔画:6
密(宀字头部首),笔画:11
谏(言字旁部首),笔画:13
《公规密谏》这个成语的繁体字写法为:
公(公)規(规)密(密)諫(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些不同,所以《公规密谏》这个成语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我无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写法,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只能提供现代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使用《公规密谏》这个成语的例句:
1. 他以公规密谏的方式向上级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2. 在古代,官员们常常通过公规密谏的方式来表达对政策的建议。
3. 他们用公规密谏的方式对领导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批评。
与《公规密谏》相关的词语有:
1. 公开规劝
2. 秘密进谏
3. 暗中告诫
4. 忠告
5. 规范行为
描述相似概念的近义词有:
1. 公然劝告
2. 隐秘忠告
3. 暗中规劝
4. 暗中告诫
5. 私下忠告
相反概念的反义词可以是:
1. 公开赞成
2. 直接支持
3. 公开夸奖
4. 公然表扬
5. 公开赞同
伴舞軷涉熛怒薄命不可多得车量斗数持衰赤帻充车出师表词费凑会催儹电压表钓鳌雕荒二妃番皂芣苡高密侯构词法裹头内人姑息养奸洪潦槵子哗世动俗化元虎不食儿活死人近史久旱逢甘雨积羞成怒极已攫金磕槎科斗矿灯旷朗苦瘠昆吾篮舆掠海沦殁门子拍击嵰州桬棠申示十日平原兽睡私科子厮猥蒐罗太渊妥干拖挂相荡乡人子纤姣小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