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规密谏的意思、公规密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规密谏的解释

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 临菑侯 植 有宠, 阶 数陈 文帝 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諫,前后恳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规密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成语,意指通过公开的规劝和私下的进谏两种方式,对君主或上级进行劝诫和匡正。它体现了古代臣子或谋士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的进谏艺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词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1. 公规 (gōng guī):

    • “公”:指公开地、在众人面前。
    • “规”:本义为画圆的工具(圆规),引申为规劝、规正、劝诫。指依据法度、礼仪或道理进行劝告,使其改正错误或避免过失。
    • 合义: 指在公开场合,依据礼法或正道,对君主或上级的行为、决策进行直言不讳的劝诫和匡正。这种方式强调原则性和公开性,有时带有一定的风险。
  2. 密谏 (mì jiàn):

    • “密”:指私下地、秘密地、不公开地。
    • “谏”:指用言语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与“规”相比,“谏”更侧重于对尊长(尤其是君主)的直言劝告。
    • 合义: 指在私下场合,避开众人耳目,单独向君主或上级进言,指出其过失或提出不同意见。这种方式强调策略性和保护性,旨在减少抵触,更容易被接受。
  3. 整体含义:

    • “公规密谏”作为一个整体,描述了臣子或下属为了尽忠职守、匡正过失,灵活运用公开规劝和私下进言两种互补方式来履行劝谏职责的行为模式。它体现了古代士大夫“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以及在复杂政治环境中讲究进谏策略的智慧。

二、 历史渊源与典型用例

该成语的典故主要来源于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恪的事迹。据《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 恪 之才捷,皆此类也。 孙权 尝问 恪 :‘卿父与叔父 诸葛亮 孰贤?’ 恪 应声曰:‘臣父为优。’ 权 问其故, 恪 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 权 又大笑。 后 蜀 使至,群臣并会, 权 谓使曰:‘此 诸葛恪 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 恪 因下谢, 权 曰:‘马未至而谢何也?’ 恪 对曰:‘夫 蜀 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 权 尝飨 蜀 使 费祎 ,先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 祎 至, 权 为辍食,而群下不起, 祎 啁之曰:‘凤皇来翔,麒麟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 恪 答曰:‘爰植梧桐,以待凤皇,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 祎 停食饼,索笔作《麦赋》, 恪 亦请笔作《磨赋》,咸称善焉。恪 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权 病, 恪 自 芜湖 还, 朝堂 会议, 恪 曰:‘今皇太子以幼弱处位,宜有英博之傅相辅翼之。’ 时 有司 奏选 太傅 , 权 诏问 群臣 , 恪 与 太常 滕胤 书曰:‘… 胤 父 耽 与 恪 父 瑾 交好, 胤 常呼 恪 弟 融 为叔。 恪 既辅政,待 胤 益厚,每事咨焉。 恪 常嫌 胤 持两端,公规密谏,每不尽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卷六十四·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 体现的价值观与智慧

  1. 忠诚尽责: 无论是“公规”还是“密谏”,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社稷和君主(或上级)的长远利益,体现了臣子或下属的忠诚与责任感。
  2. 刚柔并济: “公规”展现了刚直不阿、坚持原则的一面;“密谏”则体现了委婉含蓄、讲究策略的一面。两者结合,刚柔相济,提高了劝谏的有效性。
  3. 策略智慧: 认识到不同的场合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公开规劝可以表明立场、形成舆论压力;私下进言则能保护对方颜面、减少抵触情绪,更容易深入沟通。这种灵活运用方式体现了政治智慧。
  4. 风险意识: 尤其是“公规”,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直言犯上风险极大。“公规密谏”模式本身也反映了进谏者对这种风险的认知和规避(通过“密谏”作为补充或缓冲)。

四、 总结

“公规密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精准地概括了臣子为匡正君失所采用的两种相辅相成的进谏方式:公开的、基于原则的规劝(公规)和私下的、注重策略的进言(密谏)。这一行为模式源于历史实践(如三国时期诸葛恪与滕胤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忠诚、勇气与政治智慧,是中华传统政治伦理和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独特遗产。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公”、“规”、“密”、“谏”等单字及“公规密谏”词条的解释提供了权威的语义学依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 《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六十四·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中关于诸葛恪和滕胤的记载,是“公规密谏”一词最早、最经典的出处,提供了历史语境和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公规密谏”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gōng guī mì jià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释义

指通过公开规劝和私下进谏两种方式,多角度、多途径地提出建议或劝诫。其中:

出处与典故

源自《三国志·魏志·桓阶传》。三国时期,谋臣桓阶在曹操未立太子时,多次向曹操进言,认为曹丕(后来的魏文帝)德行优秀且年长,应立为储君。他既公开表明立场,又私下恳切劝谏,最终促成曹丕被立为太子。

用法与结构

延伸意义

体现了一种灵活的策略,既维护公开场合的礼仪,又能在私下有效沟通,适用于需兼顾多方立场的复杂情境。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可绰百为报偿包裹抱火寝薪背水一战北烛钞引法撤调赤钞刺环丹麦登善的一确二第四野战军鹅蛋脸轭缚负恩背义福人改恶从善钩深图远贵当骇叹黑漆漆鲎帆花报轘脔祸福倚伏截趾适屦妓乐谨遇几杖军籍坑儒亮溜两歧灵窍笼弦辗顾剖散乾瘪潜台词浅子亲庭穷虚求竭生俘申纳十八地狱十字路头琐类泰蔟亭榭头飞鼻饮颓垫望风捕影魏国山川乡夫潇颾下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