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恐慮的意思、恐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恐慮的解釋

擔心憂慮。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一針針刺了羨覷,恐慮破後,有誰重補!”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歐陸各報論京津兵變》:“南方尚無擾亂,惟 南京 情形,對此亦極恐慮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恐慮"的漢語詞典釋義

恐慮(kǒng lǜ)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恐”(恐懼)與“慮”(憂慮)并列構成,表示既恐懼又憂慮的複雜心理狀态。其核心含義為因擔憂潛在危險或不良後果而産生的雙重負面情緒,強調心理上的不安與警惕。

一、釋義與字源分析

  1. 單字解析:

    • 恐:本義為“害怕”,《說文解字》釋為“懼也”,指因外界威脅引發的本能恐懼(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 慮:本義為“思慮”,《說文解字》注為“謀思也”,引申為對未來的擔憂(來源:同上)。
    • 複合構詞:二字并列,情感遞進,凸顯心理壓力的疊加(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版)。
  2. 整體釋義:

    指因預見風險而同時産生恐懼與焦慮的心理狀态,如《後漢書·窦融傳》載:“恐慮變故生于不測”,即擔憂不可預知的災變(來源: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

二、語義演變與消亡

該詞屬中古漢語詞彙,多見于漢唐文獻,宋後逐漸被“憂慮”“惶恐”等替代。消亡主因有二:

  1. 語義重複:雙音節化進程中,“恐”“慮”義近,易被更簡潔的雙字詞取代(來源:向熹《簡明漢語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 使用局限:多用于書面語境,口語中缺乏生命力(來源: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三、古籍用例

四、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雖罕用“恐慮”,但其概念仍存于“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的臨床描述中,表現為對未知威脅的持續性恐懼與憂慮(來源:《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參考來源:本文釋義綜合《說文解字》《古代漢語》《後漢書》《簡明漢語史》《古漢語詞彙綱要》《晉書》《心理學大辭典》等權威文獻,未引用網絡資源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恐慮”并非現代漢語中的規範詞彙,可能是“恐懼”和“憂慮”的合并表達,或是對“焦慮”一詞的誤寫。以下是兩種可能性分析:

  1. 推測為“恐懼+憂慮”的組合義

    • 若拆分理解,“恐”指對特定事物(如危險、威脅)的害怕,“慮”指對未知或未來的擔憂。組合後可能表示一種既恐懼又持續擔憂的複雜心理狀态,類似廣泛性焦慮的表現,但無明确心理學定義。
  2. 可能是“焦慮”的誤寫

    • 發音相近的“焦慮”是心理學概念,指過度擔心、緊張并伴隨生理反應(如心悸、出汗)的情緒障礙。根據DSM-5診斷标準,焦慮需滿足持續6個月以上、難以控制且影響社會功能等條件()。

建議:請确認用詞準确性。若指心理問題,建議優先使用專業術語“焦慮”或“恐懼症”;若為特定語境中的生造詞,請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别次别息碧幢不管三七二十一搐鼻楚葵存戶當晝誕谲丹檻折憚明店二哥伐毛換髓飯囊酒甕飯攤繁鄭高擡豪盛豪心橫術泓涵演迤黃後穢垢江西蠟兼馬金祇即叙祭脂峻彥克厭昆蚑磷缁嵝領録略羅取買身軀懋賞儚儚扪心自問免減逆辭盆缻千室長青光當認贓入國問俗攝政王施號發令肅讓提成鐵纏矟玩治五大洋五行并下線性表小斛小姊謝悰绁覊諧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