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可解毒。又地名和山名。因産此草而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若水》:“﹝ 塗水 ﹞出 建寧郡 之 牧靡 南山。縣、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縣東北 烏句山 南五百裡。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鳥多誤食,烏喙口中毒,必急飛往 牧靡山 ,啄牧靡以解毒也。”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四:“ 牧靡縣 因草得名,生牧靡,可以解毒。”
“牧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地名沿革或植物分類,可參考《水經注》《續博物志》等文獻原文。
《牧靡》意指放牧牲畜或耕地荒廢,形容無所用心,漫無目的。
《牧靡》由牛的部首和青的部首組成,部首分别是牛和青,總筆畫數為10畫。
《牧靡》最早出現在《尚書大傳·唐叔虞》中,“鼎彜牧靡,色緣旁龜,被服甸服,施用置靡。”後來成為一個常見的詞語。
《牧靡》的繁體字為「牧靡」。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牧靡》的字形與現代相比稍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基本意思保持一緻。
1. 農田長年不耕種,隻能被視為一片《牧靡》之地。
2. 他毫無目标和計劃地度過了大半個月,這種《牧靡》的生活方式讓他感到迷茫。
牧場、牧民、牧師、牧草、靡費、靡靡之音
遊蕩、逍遙、懶散、無所事事
努力、勤奮、專注、用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