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一種徭役。輪到的可以出錢雇人代替。受錢代人服役叫踐更。《史記·吳王濞列傳》:“卒踐更,輒與平賈。” 張守節 正義:“踐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著卒……貧者欲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月二千,是為踐更。” 宋 蘇轼 《策别厚貨財》之二:“昔 漢 之制,有踐更之卒,而無營田之兵。” 清 田從典 《拟七德九功舞歌效樂天體》:“今日公家免踐更,鼓腹行歌仍作息。”
(2).交替任職;先後任職。《舊唐書·楊於陵傳》:“居朝三十餘年,踐更中外,始終不失其正。” 唐 柳宗元 《為崔中丞請朝觐表》:“中外踐更,出入疊用。” 宋 陳亮 《謝趙同知啟》:“敬惟同知相公蚤以文墨,自結主知,出其才猷,遂為世用。踐更多矣,聲問偉然。”
(3).謂輪流,替換。 清 楊揆 《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踐更行汲。”《花月痕》第四七回:“此時各道援師,早撤防了。 顔 林 二将,部下各留千人,半年更換一班,就是 紫滄 子弟兵,也隻是踐更而已。”
(4).經曆。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序》:“縱談所及,多故實舊聞,或古今嘉言善行,皆少日所傳於長老名流,及出入中朝身所踐更者。”
“踐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上下文可分為以下幾類:
徭役代行制度
指古代的一種徭役形式,輪到服役的人可出錢雇人代替,受雇者稱為“踐更”。例如《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卒踐更,輒與平賈”,表明吳王劉濞通過支付酬勞代役收買人心,每月酬勞約為二千錢。
官職交替或輪換
表示官員在不同職位間交替任職。如《舊唐書·楊於陵傳》提到其“踐更中外,始終不失其正”,指楊於陵三十餘年間在中央與地方官職中輪換。
輪流替換
用于描述士兵或勞役的輪班制度。例如清代楊揆《病兵吟》中“踐更行汲”描繪士兵輪班取水的場景。
引申為“經曆”
少數文獻中用作動詞,表示經曆或實踐。如部分辭典釋義中提到的“經曆”含義,但具體用例較少。
擴展說明:
“踐更”一詞的演變體現了古代社會制度的特點。其核心邏輯是通過經濟手段(如雇役)或行政安排(如輪職)實現人力調配,反映了早期勞務雇傭和官僚體系的雛形。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體實施細節可能有所差異。
踐更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踐”和“更”。下面将對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踐更指的是夜裡熬夜、不睡覺,也可以指在半夜起床做事。同時,它也可以用來比喻不顧一切地進行某項活動或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使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晚上不睡覺工作或學習的狀态。
踐的部首是“足”,筆畫數為11。更的部首是“曰”,筆畫數為7。
踐更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晉書·高祖紀上》中,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員在夜晚公務繁忙時,需要在更夜時分處理事務的情況。
踐更的繁體字為「踐更」。
古代對踐更的寫法有一些差異,例如《說文解字》給出的寫法是「踐更」,《康熙字典》則給出的寫法是「踐更」。
他經常踐更工作到深夜。
為了完成這個項目,他決定踐更。
踐行、更加、更替
通宵、熬夜、夜以繼日
早睡、守夜、睡眠充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