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踐更的意思、踐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踐更的解釋

(1).古代的一種徭役。輪到的可以出錢雇人代替。受錢代人服役叫踐更。《史記·吳王濞列傳》:“卒踐更,輒與平賈。” 張守節 正義:“踐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著卒……貧者欲顧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顧之,月二千,是為踐更。” 宋 蘇轼 《策别厚貨財》之二:“昔 漢 之制,有踐更之卒,而無營田之兵。” 清 田從典 《拟七德九功舞歌效樂天體》:“今日公家免踐更,鼓腹行歌仍作息。”

(2).交替任職;先後任職。《舊唐書·楊於陵傳》:“居朝三十餘年,踐更中外,始終不失其正。” 唐 柳宗元 《為崔中丞請朝觐表》:“中外踐更,出入疊用。” 宋 陳亮 《謝趙同知啟》:“敬惟同知相公蚤以文墨,自結主知,出其才猷,遂為世用。踐更多矣,聲問偉然。”

(3).謂輪流,替換。 清 楊揆 《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踐更行汲。”《花月痕》第四七回:“此時各道援師,早撤防了。 顔 林 二将,部下各留千人,半年更換一班,就是 紫滄 子弟兵,也隻是踐更而已。”

(4).經曆。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序》:“縱談所及,多故實舊聞,或古今嘉言善行,皆少日所傳於長老名流,及出入中朝身所踐更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踐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層次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重含義:

一、基本釋義 該詞本義指古代徭役制度的實踐形式。《漢書·昭帝紀》顔師古注載:"踐更,謂親自踐其所當為更卒之役也",指百姓按律法規定親自履行輪流服役的義務。漢代更役制度中,"踐更"與"過更"形成對應概念,前者指親自參與短期地方勞役,後者指以錢代役的折抵形式。

二、語義演變 隨着語言發展衍生出引申義項:

  1. 代役行為:《史記·吳王濞列傳》集解引晉灼曰"以當為更卒,出錢三百,謂之過更。自行為卒,謂之踐更",特指代人服役并接受雇值的代役制度。
  2. 實踐經曆: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使用"躬行踐更"表述,此處詞義轉化為親身實踐、實際曆練的抽象含義,強調經驗積累的過程。

該詞的語義演變軌迹清晰呈現從具體徭役制度到抽象實踐行為的詞義擴展過程,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制度術語向哲學概念轉化的典型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踐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上下文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徭役代行制度
    指古代的一種徭役形式,輪到服役的人可出錢雇人代替,受雇者稱為“踐更”。例如《史記·吳王濞列傳》記載“卒踐更,輒與平賈”,表明吳王劉濞通過支付酬勞代役收買人心,每月酬勞約為二千錢。

  2. 官職交替或輪換
    表示官員在不同職位間交替任職。如《舊唐書·楊於陵傳》提到其“踐更中外,始終不失其正”,指楊於陵三十餘年間在中央與地方官職中輪換。

  3. 輪流替換
    用于描述士兵或勞役的輪班制度。例如清代楊揆《病兵吟》中“踐更行汲”描繪士兵輪班取水的場景。

  4. 引申為“經曆”
    少數文獻中用作動詞,表示經曆或實踐。如部分辭典釋義中提到的“經曆”含義,但具體用例較少。

擴展說明:
“踐更”一詞的演變體現了古代社會制度的特點。其核心邏輯是通過經濟手段(如雇役)或行政安排(如輪職)實現人力調配,反映了早期勞務雇傭和官僚體系的雛形。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體實施細節可能有所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班哥暴虎馮河北夷繃杠别家敝人蔽野不服水土村程丁差鬥級鲂鲆發谪趕飯高逝鈎陳滾催含味花麻狐梨姣姣者疾瘯徑遂客牀枯莖矻齊類選連浪鬣封淩夷俚野幔省饅首門釘南朔尿流屁滾披錦瞧破青泥寝卧擩哜灑練散地三光三回五次騷攪沙飛聖誨聖火十拗授玉樹頭酒私德司握塌心覥然晩快邊霞披亵尊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