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记录文武官员功过、善恶行能的文书。《新唐书·百官志一》:“亲王及中书、门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节度、观察使,则奏功过状,以覈考行之上下。”
“功过状”是古代中国用于记录官员政绩与过失的官方文书,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基本定义
功过状指古代记录文武官员功绩、过失、善恶行为及能力的档案文件,主要用于考核官员表现。其名称由“功”(功绩)、“过”(过失)、“状”(记录状况)三字构成,体现对官员的全面评估。
历史文献记载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亲王、三品以上京官、地方军政要员(如都督、刺史、节度使等)需定期提交功过状,朝廷据此核定考核等级(“覈考行之上下”)。
应用场景与作用
功过状不仅是官员升迁、奖惩的依据,还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的考核制度。例如,唐代通过此类文书系统化管理官员,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相关延伸
与“功过状”相关的成语包括“将功补过”“计功补过”等,均体现功过相抵的传统观念。
总结来看,功过状是古代官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工具,兼具历史研究价值和制度文化意义。
《功过状》是一个词组,由两个词组成,包括“功”和“过状”。它是形容和记录一个人或事物的优点和缺点的状态或情况。
“功”字由“力”和“工”两个部首组成,它有5个笔画;“过”字由“辶”(走)和“夂”两个部首组成,它有6个笔画;“状”字由“目”和“壮”两个部首组成,它有7个笔画。
《功过状》一词源于古代,最早见于《唐儒王贞白集》:“功过缘大人”(指大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固定的短语。
“功過狀”是该词的繁体形式,由于简体字的推广使用,繁体字的使用逐渐减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以《说文解字》为例,根据其中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功”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工”,而“过”字则没有太多的变化。
他在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功绩,但也有一些过失,总体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功过状”。
功过状可以与其他词组成不同的词语,例如:“功过相抵”、“功过自任”等。
在表达相似的意思时,可以使用与“功过状”意思相近的词语,例如:“优点缺点”、“长处短处”。
与“功过状”意义相反的词语是“单纯”或“一边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