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申韓的意思、申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申韓的解釋

(1). 戰國 時法家 申不害 和 韓非 的并稱。後世以“申韓”代表法家。亦以稱 申 韓 之學。《史記·李斯列傳》:“若此然後可謂能明 申 韓 之術而脩 商君 之法。”《後漢書·酷吏傳·樊晔》:“政嚴猛,好 申 韓 法,善惡立斷。” 清 姚鼐 《聞香茝兄擢廣東按察使卻寄二十韻》:“政竝褒 召 杜 ,道必閉 申 韓 。”

(2).借指酷法。 清 譚嗣同 《仁學》三七:“自 秦 垂暴法,於 會稽 刻石, 宋 儒煬之,妄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瞽説,直於家施 申 韓 ,閨闥為岸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申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指向的複合詞,指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與韓非的合稱。該詞最早見于《史記·李斯列傳》"明申韓之術"的記載,後逐漸演變為法家思想的代名詞。

核心釋義:

  1. 人物指代:特指申不害(約前385-前337)與韓非(約前280-前233)兩位法家思想家。申不害主張"術治",強調君王駕馭臣下的權謀之術;韓非則綜合"法、術、勢"三派學說,構建完整的法家理論體系。
  2. 思想内涵:代指以嚴刑峻法、強化君權為核心的法家治國理念。《漢書·藝文志》将"申韓"學說歸為"刻薄寡恩"的統治術,強調其"信賞必罰"的剛性治理特征。
  3. 曆史評價:漢代以降多用于批判嚴酷統治,如《鹽鐵論》稱"申韓以法律為詩書",暗喻過度依賴刑法。但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認為"申韓之術亦有可取",肯定其制度規範價值。

語義演變:

在唐宋詩文中,"申韓"常與"周孔"(周公、孔子)對舉,形成儒法對比的修辭範式。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觊豁。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沈飲聊自遣,放歌頗愁絕。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天衢陰峥嵘,客子中夜發。霜嚴衣帶斷,指直不能結。淩晨過骊山,禦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阙。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況聞内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怅難再述。北轅就泾渭,官渡又改轍。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甯舍一哀,裡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緻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窭有倉卒。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迹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此處為驗證引用格式保留長例)的批判性使用,至明清演變為制度建設的借喻符號。

權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申韓”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使用場景來理解:

一、作為曆史人物的代稱

  1. 基本解釋
    指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與韓非的并稱。後世以此代指法家學派或其學說,如《史記·李斯列傳》提到“明申韓之術”,即強調法家治國理念。

  2. 曆史背景

    • 申不害:主張“術治”,注重君主駕馭臣下的權術。
    • 韓非:集法家思想大成,提出“法、術、勢”結合的理論。
      兩者學說均強調法治與集權,故常被并稱為“申韓”。

二、引申含義

  1. 借指嚴苛的律法
    因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後世常以“申韓”暗喻酷法。例如清代譚嗣同《仁學》中批評封建禮教“直于家施申韓”,即抨擊其嚴酷性。

  2. 成語中的特殊用法
    部分文獻(如《左傳·宣公十年》)提到“申韓”形容人的機智應對能力,可能源于典故中申國人與韓國宣公的互動。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三、使用場景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包藏禍心寶訓悲歎鄙啬不成話償創蛋市箪笥單至道谀大綏敦風厲俗房子法象鋒火忿颣葛子诟笑光盒桂戚賀年片洪操喉長氣短澴波昏厥護青簡狄家衆寖廢金戈鐵騎就正局正攔街勞動教養老壽冷曹連六鼇淩脅祿親悶嘴葫蘆南亳瓯脫地貧踬毗贊旗丁群獨胊胊然儴徉茹薇珊瑚珠十錦瘦顇耍孬種四海飄零素谒逃藏天大同列脫皮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