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曠莽 ”。
“曠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詩文或文言語境中,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空闊而蒼茫
形容廣闊無邊的自然景象,常帶有蒼茫、遼遠的意境。例如唐代元結在《引極·思元極》中寫道:“天曠漭兮杳泱茫,氣浩浩兮色蒼蒼”,描繪了天空的浩瀚蒼茫。
曠野
指代空曠的原野或荒蕪之地,如清代魏源在《聖武記》中提到“曠莽遼隔費轉輸”,以“曠漭”形容地域的廣袤。
在古詩文中,“曠漭”多用于渲染自然景象的宏大氣勢或抒發情感。例如:
由于該詞已非現代常用詞彙,建議在閱讀古文或進行文學創作時參考具體語境。如需現代替代詞,可選用“蒼茫”“曠野”“遼闊”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曠漭》是一個形容詞,意為廣闊空曠、遼闊無邊的樣子,形容景象或氛圍寬廣而開闊。這個詞常用來描繪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或人類活動的廣袤範圍。
拆分部首和筆畫《曠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日”、“木”部首。
曠漭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和繁體字《曠漭》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在《莊子·齊物論》一書中首次有記載。它的繁體字形為「曠漠」。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字研究,曠漭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廣莫」,雖然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區别,但音義相同。
例句1. 山脈連綿起伏,雲霧缭繞,美麗的自然景色令人感歎其曠漭壯麗。
2. 跨越沙漠的旅行,那種無邊無際的曠漭感讓人心曠神怡。
3. 在廣袤的大海上,不見邊際的蔚藍海水給人一種曠漭而悠遠的感覺。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