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同嚼蠟的意思、味同嚼蠟的詳細解釋
味同嚼蠟的解釋
[it is like chewing wax—insipid;as dry as sawdust] 形容沒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語乏味,毫無生氣和感染力
詳細解釋
亦作“ 味如嚼蠟 ”。比喻無味。《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捨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馬南邨 《燕山夜話·賈島的創作态度》:“如果寫一首詩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蠟,叫人讀了興趣索然,那就不如無詩。”
詞語分解
- 味的解釋 味 è 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味覺。味道(亦指興趣)。滋味。 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氣味。香味兒。 情趣:趣味。興味。意味。津津有味。 體會,研究:體味。耐人尋味。 量詞,指中草藥的一種:五味藥。
- 嚼蠟的解釋 比喻無味。《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 宋 王安石 《示董伯懿》詩:“嚼蠟已能忘世味,畫脂那更惜時名。” 清 吳喬 《答萬季埜詩問》:“ 仲默 才最秀,亦以見處不深
專業解析
“味同嚼蠟”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味同嚼蠟”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語言、文章或事物枯燥乏味,毫無趣味或感染力。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方面:
-
字面與比喻義
- 字面:像咀嚼蠟塊一樣無味。
- 比喻:專指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或深度的文字或事物,令人感到厭倦。例如,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味同嚼蠟。”
-
用法與語境
- 適用對象:多用于批評文章、演講、藝術作品等缺乏感染力。
- 語法功能:常作謂語、定語,如“這篇文章讀來味同嚼蠟”。
- 感情色彩:含強烈貶義,暗示内容空洞或形式僵化。
-
文化背景與衍生
- 語源:出自《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原指修行者超脫欲望後,世俗享樂索然無味。
- 近義對比:
- “索然無味”:側重無趣,程度較輕;
- “味同嚼蠟”:強調空洞乏味,貶義更重。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352頁,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73頁。
- 中華書局《成語源流大詞典》第1028頁。
網絡擴展解釋
“味同嚼蠟”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來形容語言或文章枯燥無味,也可引申形容食物索然無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像咀嚼蠟一樣毫無味道。
- 引申義:多指說話、寫作内容單調乏味,缺乏感染力或吸引力。
2.詞源與出處
- 佛教經典:最早見于《楞嚴經》卷八“味如嚼蠟”,比喻無欲狀态下的感受。
- 文學引用: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用此詞諷刺追求功名後的空虛感:“及至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3.用法與語境
- 主謂結構:常作謂語、定語,含貶義。例如:“這篇報告内容空洞,讀來味同嚼蠟。”。
- 擴展場景:偶爾形容食物難吃,如“這道菜調味失敗,味同嚼蠟”。
4.同義詞與反義詞
- 同義詞:平淡無味、索然無味。
- 反義詞:妙趣橫生、津津有味。
5.文化内涵
該成語通過味覺的“無味”映射精神層面的貧瘠,常用于批評缺乏思想性或藝術性的表達。
無論是品評文字還是食物,“味同嚼蠟”均強調一種令人失望的單調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百鐘半塗而罷鼈懆波蘿不變不革不夠茶毘程級橙實碜事黮漶大器晚成點首東坡詩體份額鬴洧廣夏桂戶過橋翰院黃鶴烜洲或然胡羌較場嘉譽饑餐渴飲靜養酒廠就徵軍國民主義困隘牢丸兩稅使煉銅陋室空堂淪散縷陳髦徒馬冢明燥幕府制度南渡内将軍佞谀七録清教寝衰掃雪哨聲繩鋸木斷受民私衷索知夙夜在公銅匠霧滃暇晷險地蝦頭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