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服的意思、蹇服的詳細解釋
蹇服的解釋
劣馬。比喻驽鈍的人。 宋 秦觀 《謝王學士書》:“宜更賜指教,水導而木植之,使駑驂蹇服,知所趨向,不繆於先進之迹。”
詞語分解
- 蹇的解釋 蹇 ǎ 跛,行走困難:蹇足。蹇步。 遲鈍,不順利:蹇澀。蹇滞。蹇拙。蹇運。時乖命蹇。 傲慢。 窮困。 驽馬,亦指驢。 文言語助詞:蹇誰留兮中洲? 姓。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網絡擴展解釋
“蹇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形容言行膽怯、遲疑
- 字義拆解:“蹇”本義為跛腳,引申為行動遲緩、不順利;“服”指低頭順從。組合後表示人在遇到困難或阻礙時,因膽怯而不敢冒險,表現為言行遲疑、退縮。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性格或行為上的保守,例如:“他面對挑戰時顯得蹇服,錯失良機。”
二、比喻義:指劣馬或驽鈍之人
- 來源與典故:宋代秦觀在《謝王學士書》中曾用“驽骖蹇服”比喻資質平庸、能力不足的人,類似“劣馬”的象征意義。
- 延伸用法:古代文獻中常以“蹇服”暗指愚鈍、難成大器者,例如:“此人雖勤勉,卻如蹇服,難堪重任。”
綜合說明
該詞兼具直接描述與比喻兩層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現代使用中,第一層含義(形容膽怯)更為常見,而比喻義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學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蹇服》的意思
《蹇服》這個詞意指某個人在困境中堅持不懈地努力且不屈服的精神狀态。這個詞體現了一個人面對挫折或困難時的頑強和勇敢。
拆分部首和筆畫
《蹇服》的拆分部首是“走”和“足”,并且它的總筆畫是16筆。
來源和繁體
《蹇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文獻中,出自《孫子兵法·用間篇》:“故用間有五:疑、慮、蹇、委、曲。” 繁體字為「踐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蹇」的字形稍有不同,其形狀更接近「踐」和「殘」。之後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蹇」。
例句
1. 他因意外受傷,但他沒有放棄,堅持進行了康複訓練,展現出了蹇服的精神。
2. 面對困境,我們應該勇敢面對并堅持努力,不屈不撓,始終保持蹇服的信念。
組詞
蹇困、蹇滞、蹇利、蹇視、蹇阻、蹇重、蹇緩、蹇怠、蹇擁、蹇距。
近義詞
剛毅、堅韌、固執、不屈、堅強
反義詞
屈服、順從、軟弱、怯懦、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