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賦的意思、公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賦的解釋

官府的賦稅。《漢書·王嘉傳》:“今 賢 散公賦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其孤寡貧窮,令宗人相贍之……以穀代公賦多少有次。行之期月,裡無盜竊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賦是漢語複合詞,由“公”與“賦”組合而成,需分義項解析其内涵:


一、核心含義:國家征收的稅賦

指古代由國家統一征收的田賦、徭役等財政收入。

權威解析:

《漢書·食貨志》載:“公賦既入,而私養足矣”,指國家稅賦征繳後,官府方能維持運轉。此義項強調稅收的公共屬性與強制性,區别于私人財富。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引申含義:公開誦讀的文體

特指古代公開場合誦讀的韻文或政論文章。

權威解析:

漢代“賦”為盛行文體,如《兩都賦》常在宮廷宣讀,稱“公賦”。此用法突顯文本的正式性與傳播的公開性。

來源: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特殊用法:公田賦稅

專指周代“井田制”中耕作者為公田繳納的實物稅。

權威解析:

《孟子·滕文公上》雲:“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朱熹注“公事”即“公賦之役”,指庶民須優先完成公田勞作。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詞源演變

“公”取“國家、集體”之義(《說文解字》:“公,平分也”),“賦”本義為“征收”(《周禮》:“以九賦斂財賄”)。二者結合後,從經濟術語擴展至文化領域,反映古代政經制度與文學形式的交融。

注:現代漢語中“公賦”已罕用,多見于研究文獻。如需深度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2卷第3頁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公賦”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官府的賦稅,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詳細釋義

  1. 賦稅性質
    公賦是官府通過法令強制征收的財物,如田賦、人頭稅等,用于維持國家運轉和公共事務開支。

  2. 曆史記載

    • 《漢書·王嘉傳》提到“今賢散公賦以施私惠”,指官員挪用官府賦稅謀取私利。
    • 晉代袁宏《後漢紀》中“以穀代公賦”,說明公賦可用糧食等實物繳納。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賦”在古代亦可指文體(如漢賦),但“公賦”中僅取“稅收”之意,需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後漢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車百五奔牛标圖并邊璧氣博浪鼓不可理喻藏器待時常娥承想綽掃憚惕丁步兌禽乏頓奉藩風閨負甲高僧工科工業生産體系果隋豪吹鶴兵和爽華資賄賂并行忽喇叭家馬謹對疾跳局正拉德連署臨安碌碌無為旅進買轉篾簟漠不相關墓銘内科學内切圓年月蒲牒前三後四瓊片秋懷觑見灑水車沙阬笙镛詩愁市政受刑太羹蹄噭僞言五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