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笙镛的意思、笙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笙镛的解釋

亦作“ 笙庸 ”。古樂器名。镛,大鐘。《書·益稷》:“笙鏞以間,鳥獸蹌蹌。” 孔穎達 疏:“吹笙繫鐘,更疊而作。” 孫星衍 注引 鄭玄 曰:“東方之樂謂之笙。笙,生也,東方生長之方,故名樂為笙也。西方之樂謂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謂之頌,頌亦是頌其成也。” 唐 魏徵 《五郊樂章·赤帝微音》:“博碩斯薦,笙鏞備舉。” 明 呂天成 《齊東絕倒》第一出:“今日這旌善除兇,兩階幹羽,六律笙鏞。”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緻祭先師孔子阙裡群臣謝表》:“風生 泗水 ,初傳元運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笙镛"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禮樂合稱,由兩種傳統樂器組成。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四層:

一、基本釋義 "笙"指竹制管樂器,十三至十九根簧管組成,屬八音中的"匏"類;"镛"為青銅鑄造的大鐘,屬八音中的"金"類,二者合稱代指雅樂演奏體系。《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笙镛,亦作笙庸,古樂器名。镛亦大鐘,西方之樂謂之镛。"(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冊)

二、曆史沿革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益稷》:"笙镛以間,鳥獸跄跄",描述舜帝時期禮樂教化場景。西周形成"笙镛合奏"制度,《周禮·春官》記載"镛師掌金奏之鼓,笙師掌教龡竽、笙、埙、籥"的職官分工(來源:《周禮注疏》卷二十三)。

三、文化内涵

  1. 禮制象征:《禮記·樂記》載"鐘聲铿,铿以立號","笙者,生也",體現天地化生萬物的哲學觀。
  2. 政治隱喻:《詩經·小雅》"笙磬同音"喻君臣和諧,《白虎通義》釋"镛者,容也,天子之樂飾"(來源:《白虎通疏證·禮樂》)。
  3. 藝術特征:據楊蔭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考證,笙镛合奏形成"金聲玉振"的音響效果,奠定雅樂"中和"審美範式。

四、文獻例證 曆代典籍中存有38處"笙镛"用例,如《詩經·周頌·有瞽》"應田縣鼓,鞉磬柷圉,既備乃奏,箫管備舉"鄭玄箋:"箫,編小竹管,如今賣饧者所吹也。管如篴,并而吹之。"(來源:《毛詩正義》卷十九)此處的"箫管"即包含笙屬樂器。

網絡擴展解釋

“笙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含義

“笙镛”指古代兩種樂器“笙”和“镛”的合稱,常用來形容樂聲悠揚動聽,或比喻文筆、詩詞等優美動人。發音為shēng yōng。


二、詳細解釋

  1. 樂器特性

    • 笙:管樂器,通過吹吸氣流振動簧片發聲,音色悠揚高亢,殷周時期已流行,常用于伴奏或合奏。
    • 镛:打擊樂器(大鐘),聲音洪亮,用于奏樂時表示節拍。
  2. 文化象征

    • 笙象征東方之樂,代表“生長”;镛象征西方之樂,代表“成熟”或“功成”。兩者合奏時,暗含陰陽調和、萬物和諧之意。
  3.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尚書·益稷》:“笙鏞以間,鳥獸蹌蹌”,描述禮樂交融的場景。唐代魏徵的詩句“博碩斯薦,笙鏞備舉”也引用了這一意象。

三、使用場景


四、擴展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樂器形制,可參考《尚書·益稷》或古代禮樂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敗駕本質步罡壇不露圭角吃死人不吐骨頭剉碓颠倒幹坤凋微風動工具凫尊更定荒地會兵火舫缣綸诘斥揭穿解衵積猾近事女疾日畸日吉食九綱舊闾究險九奏攫擊絶佳軍烽克捷了了解人意李老隆禮露蓋梅朵懵董冥事内蒙绮縠起土日角偃月襦襖三茅鐘申複神魂搖蕩沈慮世卿耍奸梳理淑貌順成王靈嗢石蘭危峨向慕想要獻言骁猛遐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