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署的意思、連署的詳細解釋
連署的解釋
[countersigned;jointly signed] 為證明已籤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籤署人的秘書或其他人連同的籤字
詳細解釋
(1).連名,聯合署名。《北齊書·文苑傳·顔之推》:“ 崔季舒 等将諫也, 之推 取急還宅,故不連署;及召集諫人, 之推 亦被喚入,勘無其名,方得免禍。”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差肩承詔旨,連署進封章。”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會議迎複儀注》:“爾禮部事當奏即自奏,何必要我連署耶?”
(2).同一官署。《唐律·名例五·同職犯公坐》“諸同職犯公坐者” 唐 長孫無忌 疏議:“同職者,謂連署之官。” 唐 張籍 《題韋郎中新亭》詩:“成名同日官連署,此處經過有幾人。”
詞語分解
- 連的解釋 連 (連) á 相接:連日。連夜。連年。連亘(接連不斷)。連襟(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系)。連載。連綴。連理。烽火連天。連篇累(噄 )牍。 帶,加上:連帶。連坐(一個人犯法,他的家屬、親族、鄰居連帶受
- 署的解釋 署 ǔ 辦理公務的機關:專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簽名,題字:籤署。署名。署字。 暫代:署理。兼署。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連署”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多人共同籤署同一份文件或契約,以表示聯合負責或共同确認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聯合簽名:指兩人或以上在同一文件上籤署姓名,以示共同承擔責任或确認内容。例如,古代官員聯名上書、現代請願書的共同簽名均屬此類。
- 法律效力:通過多人籤署增強文件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常見于公文、合同等正式場合。
2.曆史淵源
- 古代用例:最早見于《北史》和《北齊書》,如北齊時期崔季舒谏言時,顔之推未參與連署而免于禍端。唐代白居易詩中“連署進封章”也反映了官員聯名上奏的慣例。
- 官署制度:唐代法律術語中,“連署之官”指同一官署内需共同署名的官員。
3.現代應用
- 公共事務:如請願書、聯名信等需廣泛支持的場景,通過多人簽名表達集體訴求。
- 法律文件:部分合同或協議需多方籤署确認,以明确責任歸屬。
4.相關概念辨析
- 聯署:與“連署”同義,均指聯合署名(見)。
- 平署:特指官員在公文上共同署名(見),但使用場景較窄。
5.跨文化延伸
- 日語中的“連署”:含義與漢語一緻,指共同簽名,如請願書上的多人簽名。
連署的核心在于通過集體簽名強化文件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其形式從古代官文延續至現代法律與公共事務,體現了多方協作與責任共擔的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連署(lián shǔ)是指多人聯名共同籤署文件或提交申請的行為。下面将對連署進行進一步解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連: 左右結構,左部為辶(走),右部為人,共6畫。
- 署: 上下結構,上部為罒(網),下部為者,共13畫。
來源:
連署的字義來源于《說文解字》,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曆志》中。連指的是多人之間的關系,署則指署名、籤署的意思。
繁體:
連署在繁體中字形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連署寫法與今天的寫法相比,字形變化較小。在篆書中,連署的寫法稍有差異,具體細節可以參考古代書法作品。
例句:
1. 很多人連署反對這項政策。
2. 這份請願書已經得到了五百人的連署。
組詞:
- 連續(不間斷進行)
- 連接(溝通、相連接)
- 署名(籤署、确認身份)
近義詞:
請願、聯名、會籤(亦有所略有不同之處)
反義詞:
獨立、抵制
以上是關于連署的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連署作為一種表達意見、集體行動的方式,在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