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篾編的席子。供坐卧用。 清 蔣士铨 《桂林霜·歸骸》:“[小生]如何盛殮?[丑]是篾簟包裹的。”
“篾簟”是一個漢語詞彙,由“篾”和“簟”兩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篾簟”即指用竹篾編織而成的席子,是傳統家居用品,尤其在夏季使用廣泛。其工藝需經過選竹、劈篾、蒸煮(防蛀)、晾曬、編織等多道工序,成品輕便耐用。
在古代文學中,“簟”常象征清涼與閑適,如李商隱詩句“冰簟銀床夢不成”。而“篾簟”更強調材質與工藝,多見于江南産竹地區,是民間手工藝的體現。
如今傳統篾簟逐漸被機械加工的涼席替代,但在部分農村或手工藝傳承地仍有生産,兼具實用與工藝價值。
若需進一步了解編織技法或地域差異,可參考傳統竹編技藝的相關文獻。
篾簟(miè d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篾條編制而成的席子或墊子。篾條是指竹子等植物的細長條狀物。
篾簟的部首是竹字旁(⺮),其中“竹”字是左邊的偏旁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9個,在寫作篾簟的時候,需要按照正确的順序依次書寫這19個筆畫。
篾簟在古代由篾條編織而成,用于鋪在床上或地面上。篾條細長柔韌,經過細緻的編織之後成為一個平整的席子或墊子,能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隨着時間的推移,篾簟逐漸演變為一種家居用品,被人們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篾”字保持不變,而“簟”字的寫法略有不同,為「簟」。
在古代,篾簟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需要通過詳細的考證才能得知,所以無法給出确切的答案。不過,一般來說,篾簟在字形結構上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是在繁體字和簡體字之間的差異上。
1. 篾簟鋪在床上,為你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2. 姥姥的房間裡鋪着一張篾簟,看起來非常古樸。
篾竹、篾片、篾條、篾笆、簟子
竹席、竹席子、竹蓆、竹墊
褥子、棉被、床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