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汝陽王 李琎 的自稱。 唐 馮贽 《雲仙雜記·泛春渠》引《醉仙圖記》:“ 汝陽王 璡 ,取 雲夢 石甃泛春渠以蓄酒,作金銀龜魚浮沉其中,為酌酒具,自稱‘釀王兼麴部尚書’。”
“曲部尚書”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該詞最早源于唐代,是汝陽王李琎(唐玄宗侄子)的戲稱。據《雲仙雜記·泛春渠》記載,李琎擅長釀酒,曾用雲夢石修築酒渠,并在其中放置金銀龜魚作為酒具。他自封為“釀王兼麴(曲)部尚書”,其中:
此處“曲部尚書”是李琎對自身釀酒技藝的幽默自誇,并無貶義。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心胸狹窄、見識短淺者居高位”的貶義成語,但這一說法缺乏權威古籍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古代文獻中,“曲部”多指音樂官署或酒務機構(如、8),未見與“心胸狹窄”直接關聯的用法。
建議優先采用曆史典故義,即唐代李琎的自稱,體現其釀酒雅趣。若需比喻義,需注意語境并核實出處可靠性。
《曲部尚書》是指古代官職中的尚書,其中的“曲部”是指負責文書的機構,而“尚書”則是指負責管理文書、撰寫、審核和管理政府文件的官員。
根據《康熙字典》的部首分類,可以将《曲部尚書》拆分為: 部首:曲(曰字旁) 筆畫:曲(4畫) + 部(2畫) + 尚(9畫) + 書(4畫)
《曲部尚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尚書是古代中國的重要官職,負責政府文書的撰寫和管理。而“曲部”則是尚書的一個機構,承擔着文書的拟定、彙總以及協調工作。
在繁體中,曲部尚書的寫法為「曲部尚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曲部尚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尚書在古代的寫法為「尚書」,而曲部則為「曲」。古代書寫的字體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字義和用法基本相同。
1. 古代的曲部尚書負責管理和處理政府文件。 2. 曲部尚書起草了一份重要的國書。
組詞:尚書印、曲折、文書部門、書寫
近義詞:尚書、尚書、國子監
反義詞:下書、掌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