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阜的意思、童阜的詳細解釋
童阜的解釋
光秃的土山。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肥水》:“山無樹木,惟童阜耳。” 清 顧炎武 《将去關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詩:“薄田遺豆麧,童阜賸薪蒸。”
詞語分解
- 童的解釋 童 ó 小孩子:兒童。童工。童謠。童話。童心。童趣。童真。 舊時未成年的仆人:書童兒。 沒有結婚的:童男。童女。童貞。 未長成的:童牛(沒長角的小牛)。 秃:童山。頭童(喻人秃頂,如“童童齒豁”)。
- 阜的解釋 阜 ù 土山:高阜。如山如阜。 盛,多,大:物阜民豐。民殷財阜。 筆畫數:; 部首:阜;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童阜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童”和“阜”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光秃無草木的山丘或土山。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
- 童:本義指孩童,引申為“秃、無草木”之意。在古代文獻中,“童”常用來形容山無草木、地無草木的狀态,如“童山”(光秃的山)。
- 阜:本義指土山,引申為高大、盛多之意,泛指山丘、高地。《說文解字》釋為:“阜,大陸也。山無石者。”
- 合義:因此,“童阜”二字結合,直譯為“光秃的土山”,強調山丘缺乏植被覆蓋、裸露的特征。
-
詞義内涵:
- 核心指代:沒有草木生長的山丘或土崗。
- 形象特征:突出其荒涼、貧瘠、不毛之地的景象。與草木蔥郁的山嶺形成對比。
- 引申聯想:有時可用于形容環境荒蕪、缺乏生機。
-
典籍用例: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雖有使用,但相對不常見。其用法多用于描述地貌或營造荒涼意境。例如,清代學者俞樾在《茶香室叢鈔》中引用前人筆記描述某地景象可能用到類似詞彙(需具體語境)。更常見的是其單字“童”用于“童山”一詞,如《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斧斤伐之……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此之謂失其本心。”其中“濯濯”即形容山光秃的樣子,與“童”意近。
-
現代使用與注意:
- “童阜”在現代漢語中屬于非常用詞,甚至可以說是生僻詞,主要出現在古籍、特定文學描述或研究古代漢語、地貌的學術文章中。
- 日常交流或現代文本中極少使用。描述光秃山丘更常用“秃山”、“荒山”、“不毛之地”等詞。
- 理解該詞需結合其古漢語背景和構詞法。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對“童”字釋義中包含“山嶺、土地無草木”的義項(如“童山”),對“阜”字釋義為“土山”。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全、釋義最權威的工具書之一。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具體頁碼需查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如第7卷第1109頁“童”字條,第11卷第1301頁“阜”字條可查相關義項)。
-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詞典注重古代文獻中的詞義,對“童”有“山無草木”的釋義(如“童山”),對“阜”有“土山”的釋義。是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要參考書。
- 《說文解字》(許慎著): 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其中對“阜”的解釋為“大陸也。山無石者。”是理解“阜”字本義的基礎文獻。中華書局有點校本。
- 《孟子》: 作為儒家經典,其中《告子上》關于“牛山濯濯”的著名論述,生動描繪了山因過度砍伐放牧而變得光秃的景象,是理解“童”(濯濯)用于形容山無草木的經典語境。中華書局《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等版本可參考。
“童阜”是一個源自古漢語、形容光秃無草木的山丘的詞彙,具有特定的形象性和描述性,但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理解其含義需結合“童”的“秃、無草木”義和“阜”的“土山”義。
網絡擴展解釋
“童阜”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童阜”指光秃的土山。其中:
- “童”:意為“秃、無草木”,如“童山濯濯”即形容山無草木。
- “阜”:意為“土山”,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大陸,山無石者”。
-
詞源與例證
-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肥水》:“山無樹木,惟童阜耳。”
- 清代顧炎武詩中亦用此詞:“童阜剩薪蒸”,形容貧瘠的山地。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自然景觀的荒蕪狀态,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學術讨論或古籍研究。
發音與結構
- 拼音:tóng fù
- 注音:ㄊㄨㄥˊ ㄈㄨˋ
- 結構:形容詞(童)+名詞(阜),偏正短語。
擴展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水經注》或顧炎武相關詩作。
别人正在浏覽...
扳連迸絕鼻赤不了事不須俶建疵禮觝排斷缣梵策鳳詞風形格布鬼帥鼓隸國務卿谷飲黑丹合湯換代護身符子家缽檢求僭轶機不可失解發佯狂擊戛鯨鬚久锢寇氛漓江令威龍山文化墨勅眸子排閤飄風驟雨甹豐破剝鉛椠鉗且黔竈遷座雀鳥屈急弱植射飛逐走神膏舍實聽聲水盡鵝飛書緘蘇醒遡遊湯元天不作美偷快翁婿溫茂文藝學諧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