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塵俗的陋習。 宋 蘇轼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之四:“真源未純熟,習氣餘陋劣。”
(2).淺陋低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呂無病》:“自揣陋劣,何敢遂望敵體?聊備案前驅使,當不至倒捧冊卷。”
(3).粗野。 魯迅 《花邊文學·“小童擋駕”》:“近五六年來的外國電影,最先給我們看了一通洋俠客的勇敢,于是而野蠻人的陋劣,又于是而洋小姐的曲線美。”
“陋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liè,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多用于形容社會或個人的不良風氣與習慣。例如宋代蘇轼在《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中寫道:“真源未純熟,習氣餘陋劣”,表達了對未完全擺脫世俗陋習的感慨。
強調學識、能力的平庸或不足。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呂無病》中自謙:“自揣陋劣,何敢遂望敵體?”,此處指對自己的能力或地位感到卑微。
可形容行為或事物的粗俗、不雅。魯迅在《“小童擋駕”》中提到早期外國電影中“野蠻人的陋劣”,即用此義批判粗野的文化表現。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用例及現代語境,權威來源包括《漢典》《聊齋志異》等。
《陋劣》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丑陋、低劣、不好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品質、行為、外表等方面的不好或令人不滿的表現。
《陋劣》的部首是阝(fù),它作為一個偏旁可以幫助理解字義。這個詞的總共有11個筆畫。
《陋劣》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由“阝”和“喽”兩個字組成的。繁體字為「陋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古時候的「陋劣」字在字形上與現代有所差别,但意義相同。
1. 這個地區的環境非常陋劣,空氣污染嚴重。
2. 他的行為非常陋劣,一點兒素質都沒有。
陋習、陋規、陋鄉、陋俗、陋狀、陋居、陋強、陋雅。
近義詞:丑陋、低劣、惡劣、卑鄙。
反義詞:優雅、高尚、美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