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旱祭的意思、旱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旱祭的解釋

求雨的祭祀。古稱“雩”。《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周禮·春官·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漢 鄭玄 注:“雩,旱祭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旱祭是中國古代為祈求降雨、解除旱災而舉行的祭祀儀式,屬于傳統雩祭(求雨祭)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核心含義與儀式特征如下:

一、釋義與儀式特征

  1. 定義

    旱祭專指久旱不雨時舉行的緊急祭祀,通過焚燎、曝曬、舞蹈等形式祈求天神降雨。《周禮·春官》載:“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鄭玄注:“雩,旱祭也”,說明旱祭即雩祭在旱災時的具體實踐。

  2. 儀式形式

    • 焚燎獻祭:焚燒犧牲(如牲畜)或玉帛,以煙氣通達天神。《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反映以焚人牲禳災的極端形式(後逐漸廢止)。
    • 舞雩祈雨:由巫祝帶領衆人跳祈雨舞,《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即描述魯國舞雩台舉行的儀式。
    • 曝曬禱祝:主祭者自曝于烈日下,以示虔誠,如《禮記·檀弓下》載:“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

二、文化内涵

  1. 天人感應思想

    旱災被視為天帝對人間失德的警示,《春秋繁露·求雨》載:“春旱求雨……祝曰:‘昊天降災,旱魃為虐,惟神哀民,賜之甘澍’”,體現通過祭祀溝通天人的觀念。

  2. 政治象征意義

    天子或諸侯親自主持旱祭,如《呂氏春秋·季秋紀》言:“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湯乃以身禱于桑林”,将君主德行與天象關聯,強化統治合法性。

三、曆史演變

旱祭在商周時期盛行,漢代納入國家祀典,《後漢書·禮儀志》詳細記載了官方求雨儀軌。唐宋以後逐漸與龍王崇拜結合,明清時多轉為民間廟宇祈雨活動,但核心的焚香、獻祭、禱祝等形式仍被保留。


參考來源

  1. 《周禮·春官宗伯》(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春秋左傳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3. 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後漢書·禮儀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修訂本)
  5. 《中國宗教禮儀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網絡擴展解釋

“旱祭”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旱祭(hàn jì)指古代為祈求降雨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又稱“雩祭”。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儀式緩解旱災,表達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祈求。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1. 經典文獻記載

    • 最早見于《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這裡“大雩”即指大規模的旱祭儀式。
    • 《周禮·春官·司巫》提到“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東漢鄭玄注釋:“雩,旱祭也”,說明該儀式由巫祝主導,伴有舞蹈等儀式行為。
  2. 儀式形式
    旱祭通常包含祭祀天神、地祇,甚至焚燒巫者(如“暴巫”“焚巫”)等極端方式,以表達對雨水的迫切需求。


三、延伸含義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旱祭”被引申為“在資源極度匮乏時采取徒勞的補救措施”,比喻脫離實際需求的無效努力。但這一用法并非傳統本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四、相關術語


參考資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公羊傳》《周禮》原文,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馬氐寶鉸擦減賝賮除官打甏掂提踧眉發愧放貸防堤方遊發球發植馮襄扶箕管頓鹘入鴉羣黑楂楂鶴舊河魚天雁回枉沍霜賤職髻發景迹赆儀坤靈臉紅筋漲了如觀火臨産靈眷埋沒貌匮謬進缪斯魔爪凝涸女貌郎才醅醁譬猶三福桑榆煖尚古神王時辰台士庶樹林疏澁屬心韬碧岧亭吐飯成蜂屠蘇挽夫頑顔韋柳無甔石五京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