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水不收的意思、反水不收的詳細解釋
反水不收的解釋
謂水已潑出,不能收回。用指事成定局,無可改變。《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於是諸将議上尊號。 馬武 先進曰:‘天下無主。如有聖人承敝而起,雖 仲尼 為相, 孫子 為将,猶恐無能為益。反水不收,後悔無及。大王雖執謙退,奈宗廟社稷何!宜且還 薊 即尊位,乃議征伐。’” 李賢 注:“反音翻。”
詞語分解
- 反水的解釋 〈方〉∶反叛;投誠敵方詳細解釋.叛變。 茅盾 《動搖》十:“縣長受有密令,要解散黨部,工會和農會;已經派警備隊下鄉捉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又要反水了,正月來的賬,要打總的算一算呢!” 李六如 《六十年的
- 收的解釋 收 ō 接到,接受:收發。收信。收支。收訖。收益。 藏或放置妥當:這是重要東西,要收好了。 割斷成熟的農作物:收割。收成。麥收。 招回:收兵。收港。 聚,合攏:收容。收理。收集。 結束:收尾。收煞。收
網絡擴展解釋
“反水不收”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釋義
- 字面含義:指水一旦潑出去就無法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逆轉或挽回。
- 核心引申義:強調行動或決策的不可逆性,常用于警示慎重行事或表達對既定結果的無奈。
出處
- 最早見于《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雖仲尼為相,孫子為将,猶恐無能為益。反水不收,後悔無及。”
- 該句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勸降朱鲔時所言,意在說明“時機錯過便難再改變”的道理。
語法結構與用法
- 拼音:fǎn shuǐ bù shōu
- 語法:主謂式結構,通常作賓語或補語,如“此事已成反水不收之勢”。
- 語境:多用于描述既成事實、重大失誤或不可挽回的局面,含理性勸誡或感慨意味。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 覆水難收:與“反水不收”同義,但更口語化。
- 木已成舟:強調結果無法改變,但側重“自然形成”而非人為失誤。
- 後悔無及:常與“反水不收”連用,強化“無法補救”的警示(如《後漢書》原句)。
用法示例
- 文言引用:
“反水不收,豈容再誤?”(清代小說《野叟曝言》)
- 現代例句:
“合同已籤,資金已投,如今反水不收,唯有盡力補救。”
“反水不收”以潑水難收的具象化比喻,揭示決策後果的不可逆性,兼具曆史典故的厚重感與現實警示意義。其用法多見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強調對關鍵抉擇的審慎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反水不收》是一個普通的成語,意思是指不接受叛變的人回轉過來的請求或要求。
拆分部首和筆畫:該成語的拆分部首為水(氵)和反(又),共有12個筆畫。
來源: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傳說中,有一個叛徒出賣了自己的國家,并企圖投靠敵對勢力。但當敵人被打敗後,他又試圖返回原國,尋求原諒。然而,被他投靠的國家決定不接受叛徒的回歸,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反水不收》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反水不收」。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反水不收」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他曾經背叛過我們,現在他要回來,但我們決定反水不收。
組詞:反敗為勝、反複無常、反戈一擊、反叛、反省等。
近義詞:不原諒、不接受叛徒的回歸等。
反義詞:寬容、接納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