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共吺 ”。 共工 和 驩兜 的合称。泛指凶逆之臣。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赫然下明詔,首罪诛 共 吺 。”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政须众贤和,乃可疎 共 吺 。”
共兜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代人物:
“共兜”指上古传说中尧的儿子丹朱与舜的父亲瞽叟的合称,二人皆以凶顽著称。
来源:《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1卷,第155页。
引申义:
后泛指凶顽愚钝之人,强调其冥顽不化、不可教化的特性。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尚书·尧典》记载尧因丹朱“嚣讼”(傲慢好争)而禅位于舜,瞽叟则多次谋害舜。后世遂以“共兜”并称,喻指德行败坏者:
“帝曰:‘吁!嚚讼可乎?’……(舜)父顽,母嚚,象傲。”
来源:《尚书译注》,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语境,如:
“其行若共兜,虽圣贤难训。”
来源:《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以上内容综合权威辞书及古籍注疏,释义与用例均基于文献考据。
“共兜”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二、词源与演变
2.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韩愈《寄三学士》及宋代黄庭坚的诗作,均以“共吺”代指需铲除的恶势力。
三、其他可能的误用
3.现代误释现象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共同分摊费用”,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误传或混淆,需谨慎采用。
四、使用建议
在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建议沿用“凶逆之臣”的传统释义;若需表达“共同承担”,宜选用“共担”“分摊”等明确词汇,避免歧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及含古籍引文的来源。
罢瘠被火鳖令材彦长秋宫坼副程工冲境处境从翁盗资都畿多姿二进制丰容靓饰罐底官山海桧樾古简黄体嫉妒寄贶惊惮鹫峯寺军官砍一枝损百株狼踞莲岳柳丝龙章凤篆虑恐绿色埋祟没味明蟾鲇鱼滂浡萍蓬清脆绮腻丘荒虬屈仍因融蚀沈点点饰臣十里长亭虱目鱼殊色四方辐辏孙权通渠脱唇蔚蓝色韦娘崴子香阴消散躧步泻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