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送給人看,示知。 宋 蘇轼 《與蔡景繁書》之六:“大篇或可追賦,果寄示,幸甚幸甚!” 蔡東藩 《後漢演義》第八五回:“ 權 将來書閲畢,即寄示 周瑜 , 瑜 怎肯罷手,仍催 孫權 引兵就道。”
“寄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ì shì,其核心含義是“送給人看,示知”,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寄示”是古漢語中表達“傳遞并展示信息”的動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動作對象(如書信、作品等)。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蘇轼文集或《後漢演義》相關章節。
寄示(jì sh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寄”是由冖(宀)和又組成的,冖是宀的上方三分之二的部分,表示屋頂;又表示右手。合起來,寄的本義是把東西交給他人幫忙傳遞,引申為交付、托付的意思。
而“示”由礻(礻)和三點水(氵)組成,礻是祭祀的意思,表示文化、禮教,三點水則表示水。示的本義是以水為祭祀儀式,引申為顯示、表現的意思。
寄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信件通訊方式。古人在書信中常常會用到這個詞語,表示将自己的言論、思想、請求等傳遞給對方,并希望對方能夠理解和采納。
在繁體字中,寄示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區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寄示的表示方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寄在古代的寫法是像個小房子的形狀,而示是象征水的波浪形。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字的演變,漢字的形狀發生了變化,寄和示的寫法也逐漸統一為現在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寄示的例句:
1. 我特地寫了一封信寄示給你,請你一定要看。
2. 他用行動寄示了對家人的關心和愛。
3. 這份文件寄示了公司高層的政策決策。
以下是一些與寄示相關的詞語:
組詞:投寄、寄信、示意、*********。
近義詞:傳達、交付、轉達。
反義詞:隱藏、隱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