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示的意思、寄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示的解釋

謂送給人看,示知。 宋 蘇轼 《與蔡景繁書》之六:“大篇或可追賦,果寄示,幸甚幸甚!” 蔡東藩 《後漢演義》第八五回:“ 權 将來書閲畢,即寄示 周瑜 , 瑜 怎肯罷手,仍催 孫權 引兵就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示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寄送信件或物品的方式向他人展示、告知或表達某種信息、情感或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跨越空間的傳遞與呈現行為。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動作:

    • 寄:本義為托付、委托,引申為通過郵驿或他人傳遞(信件、物品)。
    • 示:本義為展示、顯現、告知。
    • 因此,“寄示”即“寄送以展示/告知”,指将書信、物品等寄達對方,使其知曉或看到某種内容或心意。
  2. 具體應用場景:

    • 傳遞書信信息:最常見的是指寄送書信給人看,告知近況、表達思念、說明事由等。例如:“他常寄示家書,以慰父母之憂。”
    • 展示物品或成果:有時也指寄送某物(如作品、特産、證據等)給人觀賞、查驗或證明。例如:“畫家将新作寄示友人,求其品評。”
    • 表達情感或态度:通過寄送的信件或物品,隱含地傳達某種情感、立場或意圖。
  3. 語體與使用頻率:

    • “寄示”在現代漢語口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書面語,且帶有一定的古語或典雅色彩。
    • 它更常見于古代文獻、書信、詩詞或仿古的現代表達中,用以描述一種正式或帶有情意的信息傳遞行為。
  4. 近義詞辨析:

    • 寄:僅強調“寄送”的動作本身,不強調“展示/告知”的目的。
    • 示:僅強調“展示/告知”的動作,不包含“寄送”的方式。
    • 寄示:結合了“寄送”的方式與“展示/告知”的目的,含義更具體。
    • 寄呈:更強調恭敬地送上(多用于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側重敬意而非單純的展示。
    • 寄奉:與“寄呈”類似,也帶有恭敬意味。

權威性參考來源(基于經典辭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寄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ì shì,其核心含義是“送給人看,示知”,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用法與例句

  1. 古代書信中的使用:
    宋代蘇轼在《與蔡景繁書》中寫道:“大篇或可追賦,果寄示,幸甚幸甚!”(意為“若能将大作寄來一閱,将不勝感激”)。
  2. 曆史文獻中的引用:
    蔡東藩《後漢演義》第八五回提到:“權将來書閱畢,即寄示周瑜。”(孫權将書信内容轉交給周瑜閱覽)。

使用場景


“寄示”是古漢語中表達“傳遞并展示信息”的動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動作對象(如書信、作品等)。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蘇轼文集或《後漢演義》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别夢播糈幝幝纏縛常節超補蟲邪雠勘春風夏雨踔躍出頭磁體擔輿燈台守凍研肚腸嫩惡談繁華飛棟風斤根根固固篝簍購買動機棺郭關書聒噪撼天動地吼號畫蛋彗星奬厲漿米酒考績幽明窺避逵宮苦覓蘭訊樂平腔樂于離乖靈瓜林語堂漫剝孟飨拈弓搭箭潛軍清景清蘌羣雌粥粥日鬼生做詩彩石劒侍學送茶歲賂台啟挑揄蔚藍色溫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