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帝的符命。指令為天子。《北齊書·文宣帝紀贊》:“ 天保 定位,受終攸屬。奄宅區夏,爰膺帝籙。”
“帝籙”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帝籙”讀作dì lù,由“帝”和“籙”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北齊書·文宣帝紀贊》:“天保定位,受終攸屬。奄宅區夏,爰膺帝籙。”
句意:文宣帝(高洋)順應天命,在“天保”年間确立帝位,成為統治中原的天子。此處“帝籙”強調帝王權力源自天命的合法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用于描述古代帝王的權力來源或天命傳承。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例句,可參考《北齊書》等史籍原文或漢語大詞典。
帝籙(dì lù)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帝指的是統治者、君主,籙指的是祭祀的道具或儀式。因此,帝籙可以解釋為君主進行祭祀儀式時所使用的道具或儀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帝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帝王社會。君主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會進行祭祀活動以祈求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帝籙作為祭祀的道具或儀式,是這裡的一個象征。
在繁體字中,帝籙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體形狀上略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帝籙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是,由于這些寫法現已較少使用,因此很難找到詳細的資料。
例句1. 我們在國慶日的時候需要準備帝籙進行盛大的祭祀儀式。
2. 古代的帝王常常親自持帝籙,向神靈祈求國家繁榮。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