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供给行旅宴饮所需之物。 北魏 崔光 《谏灵太后幸嵩高表》:“供顿候迎,公私扰费。” 唐 元稹 《连昌宫词》:“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范槚》:“ 景 藩役兴,王舟涉 淮 ,从 彭城 达於 宝应 ,供顿千里。” 清 张杓 《上杨侯陈善后事宜书》:“客兵既苦於驰驱,地主亦劳於供顿。”
(2).设宴待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朞……常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
(3).指饮食。《旧唐书·王翃传》:“ 翃 备供顿,肉败粮臭,众怒以叛。”
供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为特定对象提供饮食、住宿或物资补给的行为。该词由“供”(供给)和“顿”(短暂停留)两个语素构成,常见于古代文献记载,主要包含三方面语义特征:
一、官方接待职能
在古代行政体系中特指官府为途经官员或使节筹备食宿,《北史·崔鉴传》记载的“州境承调,供顿教习”即印证此用法,体现官方接待的制度化运作。这类行政接待往往涉及粮草、驿舍等资源的系统性调配。
二、军事后勤保障
《旧唐书》中“诏所在供顿”的记载,反映该词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特指为行军部队提供临时补给,包括粮秣储备、营地设置等战备工作,属于古代军事后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仪式性宴飨活动
《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引申义项,指为重大典礼或祭祀活动准备宴席。这种用法可见于地方志文献,如清代《福建通志》记载的祭孔大典“前期三日,供顿执事”,突显其礼仪功能。
该词的语义演变轨迹清晰呈现:早期侧重物质供给(南北朝)→ 发展出军事后勤义(隋唐)→ 衍生礼仪文化内涵(宋元明清)。现代汉语中虽已不作为常用词,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军事史等领域仍具学术价值。
“供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三种主要含义:
供给行旅宴饮所需之物
指为旅行者或宴会提供必要的物资。如北魏崔光《谏灵太后幸嵩高表》记载:“供顿候迎,公私扰费”,描述因接待耗费物资;唐元稹《连昌宫词》也提到:“驱令供顿不敢藏”,反映官府强制征收物资的现象。
设宴待客
指举办宴会招待宾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江南风俗:“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批评铺张宴客的行为。
指饮食本身
直接代指宴饮食物。如《旧唐书·王翃传》批评其“肉败粮臭”,说明宴席准备不周导致兵变。
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查看、5中的具体引文。
爱的教育背悔别论笔脚波骇步递不知所错涔淫池沼垂典次印蹈抃雕萎底线都头异姓恩抚恩礼分福官等寒烈豪爽合成货源脚板徼祸绞索机肠惊讶禁制迥隔羁锁究访抗志临池学书历头例子轮轩没理会黏惹啮齿泥执匏革濆濞前事裘带鬈发山岳崩颓施事收回泰初谈演提击湍回抟食翫华雾化闲绰相尤消平谢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