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竹的意思、勒竹的詳細解釋
勒竹的解釋
即竻竹。竹名。 宋 陸遊 《老學庵續筆記》卷一:“ 海南 儋 崖 諸郡出勒竹杖,大於澀竹,膚有芒,可以挫瓜。 東坡 雲‘倦看澀勒暗蠻6*村’者是也。”
詞語分解
- 勒的解釋 勒 è 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馬勒。 收住缰繩不使前進:懸崖勒馬。 強制:勒令。勒索。 統率:勒兵。 雕刻:勒石。勒碑。勒銘。 . 勒 ē 用繩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後用力拉緊:勒緊。 方言,強制,逼迫。 .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 竹的解釋 竹 ú 常綠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筍,莖有很多節,中間是空的,質地堅硬,種類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築材料:竹子。竹葉。竹筍。竹編(用竹篾編制的工藝品)。竹刻。 指竹制管樂器:金石絲竹。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姓。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勒竹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勒竹”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勒竹(拼音:lè zhú)即竻竹,是竹類植物的一種,屬于刺竹屬,因竹身帶有芒刺且質地堅硬,俗稱刺竹或澀勒。主要分布于中國嶺南、海南等熱帶至亞熱帶地區。
二、植物特性與用途
-
形态特征
竹身布滿芒刺,表皮粗糙堅硬,生長迅速,成株高大。蘇轼曾以“倦看澀勒暗蠻村”描述其外觀。
-
實用價值
因竹材堅硬,常用于制作手杖、農具或建築材料。陸遊在《老學庵續筆記》中提到海南儋崖地區用勒竹制杖,并稱其“膚有芒,可以挫瓜”。
三、文獻記載與文化關聯
- 宋代胡寅《新州竹城記》記載:“方言刺竹曰竻竹”,表明“竻竹”為嶺南地區對刺竹的方言稱呼。
- 清代王士禛詩作《濂泉寺》中“寺門編竻竹”一句,反映了勒竹在傳統建築中的應用。
四、其他含義(較少見)
在個别語境中,“勒竹”也被引申為成語,比喻限制或束縛(如“用竹子勒住”),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老學庵續筆記》《桂海虞衡志》等古籍,或查看相關植物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勒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勒竹》(lè zhú)是一個常用的四字漢語詞組,表示用力束緊或紮緊竹子。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勒(lè)和竹(zh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勒竹》的第一個字勒(lè),它的部首是力,共有7個筆畫。《勒竹》的第二個字竹(zhú),它的部首是竹,共有6個筆畫。
來源
《勒竹》的來源不甚明确,但據推測,可能是古代農民為了修建農田或者搭建居所,采用竹子作為材料,需要用力捆紮或者緊固竹子,所以才有了《勒竹》這個詞彙。
繁體
《勒竹》的繁體字是「勒竹」,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有一種古老的漢字寫法稱為「篆書」。在篆書中,「勒竹」這個詞的寫法常常使用古代的字形和結構。由于篆書的字形較為複雜,對于一般人來說并不常見,所以在現代漢字中很少使用篆書字體。
例句
以下是兩個示例中使用《勒竹》的句子:
1. 他用繩子勒竹以确保稻田的圍牆牢固無比。
2. 小明使用竹片勒竹來搭建一個簡易的園林亭子。
組詞
《勒竹》也可以用于組成其他詞組。以下是一些示例:
1. 勒緊:用力把物體緊緊束縛或固定。
2. 竹林:指生長着大片竹子的地方。
3. 竹笛:用竹子制作的一種吹奏樂器。
近義詞
與《勒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捆綁、紮緊、束緊。
反義詞
與《勒竹》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松開、解開、散開。
總結
《勒竹》是一個用來表示用力束緊或紮緊竹子的漢語詞組。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勒和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力(7畫)和竹(6畫)。這個詞的來源可能與古代農民修建農田或建造房屋有關。在繁體字中,《勒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篆書是一種常用的寫法,但現代漢字中已較少使用。除了《勒竹》外,這個詞也可以用作其他詞組的一部分,如勒緊、竹林和竹笛。與《勒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捆綁、紮緊和束緊,相反的詞語有松開、解開和散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