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勒竹的意思、勒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勒竹的解釋

即竻竹。竹名。 宋 陸遊 《老學庵續筆記》卷一:“ 海南 儋 崖 諸郡出勒竹杖,大於澀竹,膚有芒,可以挫瓜。 東坡 雲‘倦看澀勒暗蠻6*村’者是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勒竹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勒竹,漢語名詞,指一種具有顯著環狀隆起竹節的竹類植物,其名稱源于竹節處如被繩索勒捆的形态特征。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植物學特征

  1. 形态描述

    勒竹(學名:Bambusa sinospinosa)屬禾本科竹亞科,竹稈高可達15米,直徑約6厘米。最顯著特征為竹節極度隆起,呈不對稱環狀凸起,形似被繩索緊勒的痕迹,故得名“勒竹”。其枝幹具尖銳硬刺,葉片狹長披針形,常叢生于熱帶、亞熱帶河岸或丘陵地帶。

  2. 分布與習性

    原産于中國華南地區,尤以廣東、廣西、福建常見,喜溫暖濕潤環境。因竹質堅硬且帶刺,傳統用于制作防護籬笆或農具柄。


二、命名溯源與文化意象

  1. “勒”字釋義

    據《說文解字》,“勒”本義為“馬頭絡銜”,引申為“束縛、雕刻”。竹節隆起如受外力緊束,貼合“勒”的意象。明代《廣東新語》載:“勒竹節凸如勒,其材堅韌,蟲蠹不入”,印證其名源于形态特征。

  2. 文化象征

    嶺南文獻中,勒竹因耐腐抗蟲的特性,被賦予“剛毅”的象征。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竹語》稱其:“刀砍不倒,火焚難毀,蓋南土之剛竹也”,成為地方性文化符號。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勒竹,竹名。竹節凸起如勒痕,産于嶺南,可制器物。”(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2. 《中國植物志》

    明确分類為刺竹屬,強調其“稈環強烈隆起”及“枝刺發達”的鑒别特征(科學出版社,1996年)。


四、現代應用與保護

勒竹因生态適應性強,現常用于南方水土保持工程。其竹材經碳化處理後,可制作耐久性戶外建材。目前已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需科學規劃采伐。


參考資料

  1.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七》(清代古籍)
  2. 《中國植物志》第9(1)卷(科學出版社)
  3.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4. 《漢語大詞典》第2冊(上海辭書出版社)
  5. 《中國竹類植物圖志》(林業出版社,2014年)

網絡擴展解釋

“勒竹”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勒竹(拼音:lè zhú)即竻竹,是竹類植物的一種,屬于刺竹屬,因竹身帶有芒刺且質地堅硬,俗稱刺竹或澀勒。主要分布于中國嶺南、海南等熱帶至亞熱帶地區。


二、植物特性與用途

  1. 形态特征
    竹身布滿芒刺,表皮粗糙堅硬,生長迅速,成株高大。蘇轼曾以“倦看澀勒暗蠻村”描述其外觀。

  2. 實用價值
    因竹材堅硬,常用于制作手杖、農具或建築材料。陸遊在《老學庵續筆記》中提到海南儋崖地區用勒竹制杖,并稱其“膚有芒,可以挫瓜”。


三、文獻記載與文化關聯


四、其他含義(較少見)

在個别語境中,“勒竹”也被引申為成語,比喻限制或束縛(如“用竹子勒住”),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老學庵續筆記》《桂海虞衡志》等古籍,或查看相關植物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擧悲悶贲贲扁扁長短句巢菜茶市車隣誠心畜圈悴沮打卡等得湩乳杜詩韓集紛糾膚受之訴服制國史館海堧翰墨筵和樂和清渾不似嬌柔角踢澆鑄警麗均籴具象罍斝蓼洲周公離宮鱗鼠爐煅律格詩馬枥念詞蚍蝣強自取柱寝丘之志三拜神寳君身态師德虱心束兵鼠腹鷄腸頭段物頭角峥嵘猥衆詳覈鄉親香獸象數絃徽小畦習慣若自然信筆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