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road and level]∶寬且平
一片坦蕩的葦叢
(2) [magnanimons; bighearted]∶喻人心地正直,心胸開闊
君子坦蕩蕩。——《論語·述而》
胸襟坦蕩
(1).《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坦蕩蕩,寬廣貌。”後以“坦蕩”形容胸襟開朗,心地純潔。 南朝 梁 沉約 《懷舊詩·傷王谌》:“長史體閒任,坦蕩無外求。” 曹靖華 《飛花集·懷周6*恩6*來同志》:“那樣坦蕩的胸懷,以及待人接物的懇摯、熱情,這一切一切啊,使我永世不忘。”
(2).坦率任性;放達。《晉書·阮籍傳》:“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 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其外坦蕩而内淳至,皆此類也。”《新唐書·李華傳》:“ 華 少曠達,外若坦蕩,内謹重,尚然許,每慕 汲黯 為人。” 宋 葉適 《通直郎緻仕總幹黃公行狀》:“君坦蕩不為限級,遇人無新舊,樽酒盡歡。”
(3).平坦寬闊。 唐 高骈 《過天威徑》詩:“歸路嶮巇今坦蕩,一條千裡直如弦。”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三:“ 中國 的長河平原,感受無限的坦蕩性。”
(4).引申為太平。 清 姚梅柏 《雙頭牡丹燈記》:“矧此清平之世,坦蕩之時,而乃變幻形軀,依草附木。”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坦蕩漢語 快速查詢。
"坦蕩"是現代漢語中兼具自然意象與人文内涵的複合詞,其詞義體系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本義層面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平坦而廣闊的地貌特征",如"坦蕩的原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該釋義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對"坦"的注解:"坦,安也。從土旦聲",強調土地平整帶來的安定感。
二、引申義層面 《漢語大詞典》着重闡釋其抽象含義:"形容人胸懷寬廣,光明磊落",如"為人坦蕩"(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此義項承襲自《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的儒家倫理觀,經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坦蕩者,寬廣之貌"的注解得以定型。
三、文化語義層面 《古代漢語詞典》收錄其特殊用法:"指詩文風格質樸自然",如蘇轼評陶淵明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這種藝術審美标準與道家"返璞歸真"思想存在深層關聯。
該詞在語義演變中呈現從具象到抽象、從自然到人文的認知遷移,其雙音節結構"坦+蕩"通過近義複合強化了"廣闊無礙"的核心語義特征,形成貫穿各義項的概念基座。
“坦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形容地勢或空間
指寬廣平坦的狀态,如“坦蕩的大路”。該用法常見于描述自然景觀或建築結構,例如“一片坦蕩的葦叢”。
形容人的品格
表示心胸開闊、光明磊落,如“胸懷坦蕩”。這一含義源自《論語·述而》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強調正直無私的品德。
“坦蕩”不僅是對外在形态的描述,更被賦予道德價值,成為儒家文化中“君子”品格的象征。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形神兼備”的特點。
愛遇暗九百二金瓯寶相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字帖貶易弁組哔啰避事慘顔城砦侈華戳背脊楚田搭茬定問讀音笃志鼢鼠副産物疙疙瘩瘩跟頭關禁化錢駕鼓忌才結夥箕山之節吉祥杵覺輪讵期科學院兩亡面情嫇奵男權排雲噴火蒲葵羣蟻趨羶苒苒人意山頹沈愁絲緍飕飗天常條枚通天犀屯泰绾手逶虵吻舌渦漩無體憸言小肆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