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囊中書劄。 唐 杜牧 《送沉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詩:“懸弓三百斤,囊書數萬紙。”
(2).以袋盛書。 唐 李山甫 《赴舉别所知》詩:“腰劍囊書出戶遲,壯心奇命兩相疑。”
(3).猶囊封,封事。 宋 司馬光 《與範景仁書》:“自夏及秋,囊書三上,皆杳然若投沙礫於滄海之中,莫有知其所之者。”
“囊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延伸比喻義
據《史記·李斯列傳》典故,“囊書”被引申為博學多才之人。故事中李斯以“囊中之書,無所不備”自喻學識淵博()。不過此用法在曆代文獻中較為少見,更多見于現代詞典的成語釋義。
文學與曆史用例
唐代詩詞中常用“囊書”表達文人治學或仕途奔波的狀态,如杜牧、李山甫的詩句均以“囊書”體現對學識的重視(、)。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詞典(如漢典)和文學典籍的用法,需注意“博學者”的比喻義多見于現代解讀,而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字面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原文或唐代詩文注疏。
囊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那些可以隨身攜帶并閱讀的書籍。這種書籍通常是紙質的,可以折疊或滾動起來,容易放入囊中攜帶。
囊書的拆分部首是囗,部首解釋為“囗字頭部分”,表示與早期與篦等物相關的意義。囊書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囊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齊民要術》這本書中,書中有“背囊書習少年”之句。繁體字為「囊書」。
在古代,囊書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與現代相同。如《康熙字典》中隻收錄了“囊”字,所以古代的寫法應為“囊書”。
1. 他每天都背着囊書上學。
2. 這些囊書可以輕松地放入口袋中。
囊書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的詞語:
1. 囊中之書:指頭腦中所知識的總和。
2. 囊中羞澀:指知識貧乏,不願意展示自己的見識。
囊書的近義詞包括:著錄、著作、書籍。
囊書的反義詞包括:口述文學、口碑傳播、傳統故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