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貢單的意思、貢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貢單的解釋

進貢物品的清單。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 嘉慶 十九年, 英吉利國 遣使臣 羅爾阿美士德 等入貢方物,當時曾得其貢單,今録於此。” 徐珂 《清稗類鈔·朝貢·琉球貢使》:“兩貢使手捧表文貢單,至頭門,即跪,報名,膝行而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貢單是中國古代官府記錄地方進獻朝廷物品的官方文書,其名稱由“貢”(進獻)和“單”(清單)組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1997年商務印書館版)釋義,貢單特指“地方官吏或藩屬向中央朝廷呈報貢品名目、數量的正式文件”,具有行政備案與禮儀象征的雙重功能。

從曆史制度角度看,貢單制度可追溯至周代“九貢”體系,至明清時期形成固定格式。根據《清代會典》記載,貢單需詳細列明貢品名稱、産地、規格及運輸方式,并加蓋地方官印,經禮部核驗後歸檔。其内容不僅包含物質進獻,還涉及地方特産、民俗文化的文字說明。

現代文獻學研究中,貢單被視為重要的經濟史檔案。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六十年各省貢單》顯示,其文本結構包含呈文日期、進貢者職銜、物品分類統計及呈遞程式記錄,格式嚴謹程度堪比財政奏銷文件。語言學角度分析,貢單用語兼具公文簡練性與禮儀修飾特征,典型如“恭進”“虔備”等敬語體系的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

“貢單”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解釋

貢單(拼音:gòng dān)指古代臣屬國或地方向朝廷進貢物品的清單。例如清代外交活動中,外國使臣需攜帶貢單列明進獻的方物(地方特産)。


曆史應用與文獻記載

  1. 外交場合
    清代外交文獻中多次提到貢單。例如:

    • 嘉慶十九年(1814年),英國使臣羅爾阿美士德來華時,貢單記錄了進獻的物品清單。
    • 琉球貢使來華時,需手捧表文(外交文書)和貢單,以跪行方式呈遞。
  2. 字義構成

    • 貢:指進獻物品給朝廷,如“貢品”“進貢”。
    • 單:指簡明羅列的清單,如“名單”“賬單”。

貢單是古代中國朝貢體系的重要文書,既體現外交禮儀,也反映經濟文化交流。其使用多見于清代與周邊國家(如英國、琉球)的往來記錄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事件,可參考《寒秀草堂筆記》《清稗類鈔》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折不移畢業會考不姜不圓菜子察允成都市吃順不吃強踳昧春筍打富濟貧當家的大屈得隽動心怵目東洋大海斧畫凫舟剛然高狷歌兒貢會光顔桂阃號慕和氣生財黃策子悔服婟澤浃髓淪膚敬諾軍标诓吓嬾困斂材連諱蓮經隆陰鹵蝦馬頭人明間命蹇時乖怒氣填胸骈枝求爹爹告奶奶求娉潤屋潤身世模收江南孰察碩學書券溲刷讨海悌睦廳事望鎮萬家萬無校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