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謹應答之詞。猶言遵命。《穀梁傳·文公六年》:“ 襄公 曰:‘諾。’謂 夜姑 曰:‘吾始使 盾 佐汝,今女佐 盾 矣。’ 夜姑 曰:‘敬諾。’”《戰國策·齊策一》:“﹝ 宣王 曰﹞:‘客肯為寡人來 靖郭君 乎?’ 齊貌辨 對曰:‘敬諾。’”《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長桑君 亦知 扁鵲 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 扁鵲 私坐,閒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洩。’ 扁鵲 曰:‘敬諾。’”
“敬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恭謹應答之詞(主流含義)
表示恭敬地應允或遵從對方的指令,相當于“遵命”“好的”。多見于先秦文獻中的對話場景,體現說話者的謙卑态度。
例:《戰國策·燕策三》中太子丹與鞠武的對話:“鞠武曰:‘敬諾。’”
引申含義:信守承諾(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理解)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拆解為“敬重諾言”,強調言行一緻的品德。但這種解釋缺乏古代文獻直接支撐,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需注意兩種釋義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中的權威注解。
敬諾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由“敬”和“諾”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是“攴”(pū)和“讠”(yán),分别位于“敬”和“諾”的左側。筆畫數分别為10畫和言部8畫,共計18畫。
“敬”是一個具有尊重、恭敬之意的漢字,表示對于他人或事物的敬重和尊重。而“諾”則表示承諾、答應之意。因此,“敬諾”就是對于承諾和諾言的敬重和信守。
在繁體字中,敬諾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敬諾」。
在古代,敬諾字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作為一名職業人,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承諾敬諾,言出必行。
2. 她一直以來都是個十分敬諾的人,從來不會輕易食言。
敬仰、敬愛、敬重、尊敬、承諾、守諾、無諾等。
信守、遵守、遵循、恪守等。
違背、食言、失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