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鏚的意思、幹鏚的詳細解釋
幹鏚的解釋
見“ 幹戚 ”。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鏚的解釋 鏚 ī 古同“戚”,古代一種形似斧的兵器:“幹鏚羽旄。”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幹鏚"(gān qī)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特指兩種古代兵器或儀仗用具的組合:
-
字義分解:
- 幹(gān): 本義指盾牌,古代用于防禦的兵器。《說文解字》釋為:“幹,犯也。從反入,從一。”段玉裁注:“幹,盾也。”其字形演變體現了防禦之意。在“幹鏚”一詞中,“幹”即指盾牌。
- 鏚(qī): 同“戚”,指斧钺一類的兵器,刃部較窄長,可用于劈砍。《說文解字》釋“戚”為:“戉也。”段玉裁注:“戚小于戉。”在“幹鏚”一詞中,“鏚”即指斧钺。
-
組合釋義:
- 基本義: “幹鏚”合稱,即指盾牌與斧钺 這兩種兵器。它代表了古代戰争中的基本攻防裝備組合。
- 引申義/象征義: 由于是武力的象征,“幹鏚”常用來泛指武力、戰争或軍事行動。
- 文化關聯: “幹鏚”與古代的“武舞”密切相關。古代舉行祭祀或慶典時,舞者手持幹鏚而舞,稱為“幹鏚之舞”或“武舞”,用以表現武德、彰顯威儀。《詩經·大雅·公劉》中“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的“戚”即指鏚(斧),描述了武裝行進的場景。《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帝“執幹戚舞”以感化三苗,也是著名的典故。
-
文獻佐證:
- 《尚書·大禹谟》:“舞幹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這裡的“幹”指盾,“羽”指雉尾,是文舞道具。但“幹”本身屬武舞道具,此例說明其用途)。
- 《禮記·樂記》:“幹戚羽旄謂之樂。” (明确指出幹戚是樂舞中使用的道具)。
- 《韓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 (引用舜帝執幹戚舞使三苗歸服的典故)。
- 《淮南子·齊俗訓》:“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幹戚而舞之。” (同樣記載舜執幹戚舞的故事)。
“幹鏚”是一個古語詞,由“幹”(盾牌)和“鏚”(同“戚”,斧钺)兩個單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用于防禦的盾牌和用于進攻的斧钺這兩種兵器。它既是具體兵器的合稱,也常作為武力、戰争的象征。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幹鏚”尤其與“武舞”緊密相連,舞者手持幹鏚起舞,用以表現勇武、威懾敵人或彰顯禮儀,這在《尚書》、《禮記》、《韓非子》、《淮南子》等典籍中均有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幹鏚”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組合,目前可查的權威文獻和詞典中未見直接解釋。但從字形和構詞邏輯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兵器組合的可能性
“幹”在古代常指盾牌(如《詩經》中的“幹戈”);“鏚”為“戚”的異體字,指斧類兵器。因此,“幹鏚”或為“幹戚”的異體寫法,即盾與斧的組合。例如:
- 《山海經》中“刑天舞幹戚”,即指刑天手持盾斧戰鬥。此用法多用于形容戰争或武舞。
2.其他可能的誤寫或特殊含義
若從字形拆分,“鏚”亦可拆解為“金”和“戚”,或與金屬器物相關,但缺乏文獻佐證。此外,部分方言、古籍異文中可能存在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
若您需要更準确的解釋,建議提供該詞語出現的具體文獻或語境,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為“幹戚”的誤寫,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或《中國神話傳說》等文獻中的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蔽柨博具插頭徹盷愁苗麤俗打火刀疊香英返邪歸正風雨晦冥該博剛地公文帖蠱蚘過市招搖汗漫薅鋤和聲署謊漢子會醼谏職久生決鬥考落口沫廉襜斂身燎烘陵競慄然羅居鹿裘梅頭面诋命卿篇卷葡萄青顧容措柔婉濡沫涸轍三倒賞信罰明勢家詩思世義石郵受害獸兕爽神說豫鼠妖鎖國探虎口同類相從為富不仁玮态為他人作嫁衣裳五調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