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冠的意思、及冠的詳細解釋
及冠的解釋
指男子年滿二十。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軍機大臣》:“其下役,皆選内府中之童子,惟司灑掃。舊例及冠時即更易。”
詞語分解
- 及的解釋 及 í 從後頭跟上:來得及。趕不及。 達到:及格。及第(古代科舉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普及。過猶不及。 趁着,乘:及時。及早。及鋒而試。 連詞,和,跟:陽光、空氣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以及。
- 冠的解釋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冠子。雞冠。樹冠。冠狀動脈。 冠 à 把帽子戴在頭上:沐猴而冠。 超出衆人,居第一位:冠軍。
專業解析
及冠(jí guàn)是古代中國男子成年禮的專稱,指男子年滿二十歲時舉行的加冠儀式,标志着正式步入成年并承擔社會責任。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字義溯源
- “及”:意為“達到”,《說文解字》釋為“逮也”,引申為到達某一年齡階段。
- “冠”:本義指帽子,此處特指冠禮,即男子成年時束發戴冠的儀式(《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本義解釋
及冠指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源于周代禮制:
- 年齡标準:古以二十歲為成年節點,《禮記·曲禮上》載:“二十曰弱,冠。” 此時男子身體漸強,故行冠禮(《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 儀式内涵:由長輩為男子加戴象征成人的冠冕,同時賜予表字,宣告其擁有參政、婚娶、承嗣的資格(《儀禮·士冠禮》)。
三、引申意義
- 社會身份轉變:從“童子”變為“士”,需履行家族與社會責任(《中國文化史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 文化象征:與“及笄”(女子十五歲成年禮)對應,共同體現古代“禮以成人”的倫理觀(《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四、文化背景
- 禮制依據:冠禮屬“五禮”中的嘉禮,位列《儀禮》開篇,足見其重要性。
- 曆史演變:漢代後儀式簡化,但“年方及冠”“未及冠”等表述仍廣泛用于文獻,代指年齡狀态(如《史記·秦始皇本紀》)。
五、現代使用
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如:
“彼時蘇轼未及冠,已顯文才。”(《宋史·蘇轼傳》)
近義詞:弱冠(特指二十歲左右青年)、成丁
反義詞:垂髫(童年)、總角(少年)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禮記·曲禮上》(中華書局點校本)
- 《中國文化史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及冠”是中國古代對男子成年年齡的特定稱謂,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男子年滿二十歲舉行的成年禮儀式。該詞由“及”(達到)和“冠”(戴冠)組成,字面意為“達到戴冠年齡”。
二、禮儀特征
- 儀式名稱:又稱加冠或弱冠,需行三加禮(依次戴缁布冠、皮弁、爵弁)
- 核心象征:
- 行冠禮後獲得取“表字”的資格(如諸葛亮字孔明)
- 标志正式承擔家族責任與社會義務
- 年齡演變:古代标準為二十歲,現代成人禮普遍定為18歲
三、文化延伸
- 《禮記》依據:源自《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的記載
- 相關稱謂:女子成年稱及笄(十五歲),與及冠形成性别對應的年齡體系
可通過等來源獲取更多古代冠禮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鼇海班荊道故備厚筆掃千軍碧蹄不齒于人饞嗜池魚之慮竄避打補靪大騩待次大收煞反面人物飛行馮唐已老豐赢負轭鼓箫侯王隍鹿家訾金鎖甲積日絫久救水酒亭舉大計趷踔樂哈哈列拜理懷馬前卒馬戰慕樂募召鈉燈疲罷清簡清貧寡欲傾阻欺巧秋直賞花紅山侶視力世緒酸鹹擡轎子陶菊田漏聽履駝鼍将萬馬齊瘖威遲隈伽痿厥帏輤文明生産小聖心蕩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