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敢則的意思、敢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敢則的解釋

(1).莫非;大概。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二折:“擺列着金釵十二行,敢則夢上他 巫山 十二峯。” 明 桑紹良 《獨樂園》第二折:“你敢則會降龍,能伏虎。”《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敢則《三禮彙通》這部書是他們家纂的!怎麼越説越有禮呢?”

(2).必定。 元 無名氏 《鎖魔鏡》第二折:“喒兩箇橫鎗躍馬且交半籌,敢則一陣裡抹了芒頭。” 明 無名氏 《樂毅圖齊》第二折:“東殺過 東海 岸,西殺過 玉門關 ,敢則一陣教煉盡江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撫兵》:“為甚麼擊鼓敲門鬧轉加,敢則要劫庫搶官衙。”

(3).正是。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一折:“這嬌娃是誰家?尋包彈,覓破綻,敢則無纖搯。”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一折:“君聖明威伏了四海,敢則他這廟堂臣八輔三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敢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類:

1.表推測(莫非、大概)

2.表肯定(必定)

3.表确認(正是)

詞源與用法

如需更多例句或具體出處,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學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敢則(gǎn zé)這個詞的意思是敢于行動、有勇氣去做某事。它由“敢”和“則”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敢”字由“⺍”部和“木”部組成,拆分部首為“⺍”。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 “則”字由“貝”部和“刂”部組成,拆分部首為“貝”。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來源: “敢”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當時它是象形字,表示一種勇敢的動作。後來,經過演變和組合,“敢”逐漸演變為表示勇敢和有決心的義項。 “則”字的來源是金文,它表示規則和條例。在古代,人們認為敢于遵循規則也是一種勇氣。所以,“敢則”一詞中的“則”字表示遵守規則的意思。 繁體: 現代繁體字中,“敢則”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敢則”的方式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筆畫結構和現代字形類似。古代常用的字體有篆書、隸書等,這些字體的變體形式可以為“敢則”增加些許差異。 例句: 1. 他敢則行,行則必達。 2. 每個人都應該敢則追求自己的夢想。 組詞: 敢言、敢為、敢做、敢試、敢闖 近義詞: 勇敢、大膽、果斷、剛毅 反義詞: 膽怯、畏縮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