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擊。《文選·張協<七命>》:“口齩霜刃,足撥飛鋒,齀林蹶石,扣跋幽叢。” 李善 注:“ 孔安國 《論語》注:‘扣,擊也。’ 毛萇 《詩》傳:‘跋,躐也。’” 呂向 注:“扣跋,擊排也。”
根據多個詞典和文獻來源,"扣跋"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一、現代成語釋義 指言辭尖銳刻薄,如鈎子抓人腳跟般令人難以擺脫。由「扣」(抓住)和「跋」(腳跟)組成,比喻語言攻擊性強,常用于争論場景。例如:「辯論中他的發言扣跋犀利,令對手難以招架。」
二、古籍原義溯源 最早見于南朝《文選·張協<七命>》中的「扣跋幽叢」,意為擊打排開(動作)。李善注引《論語》釋「扣」為擊打,毛苼《詩》傳釋「跋」為跨越,呂向合注為「擊排」,即用武力驅散障礙。例如描寫武士持刃擊打叢林開路的情景。
三、使用注意
建議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注疏獲取更完整釋義。
《扣跋》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評論或評述,尤指對書籍、文章等的批評和跋文。
《扣跋》的拆分部首是扌和足,按筆畫順序拆分則為扣(3畫)跋(9畫)。
《扣跋》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捽跋」,但在現代使用中,都采用簡化字「扣跋」。
古時候,《扣跋》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古代的字典和書籍中,可以看到一些變體字,如「扣跌」、「敂跋」等。這些變體字形式的使用多半是出于字形和音韻的考慮。
1. 他對這本書進行了一篇有趣的《扣跋》。
2. 這個詩人經常以才情橫溢的《扣跋》賦予他人作品更多的獨特魅力。
3. 在學術界,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他的《扣跋》常常引起廣泛的讨論和争議。
組詞:評論、評述、觀點、跋文
近義詞:評評、評批、評議
反義詞:撰寫、稱贊、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