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考查地方官吏,政績優異者予以升遷,謂之“舉最”。《漢書·京房傳》:“﹝ 焦贛 ﹞愛養吏民,化行縣中,舉最當遷。” 唐 杜甫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詩:“不作臨岐恨,唯聽舉最先。” 唐 呂溫 《衡州刺史謝上表》:“三載陟明, 虞 書盛典;六條舉最, 漢 制宏規。”
“舉最”是古代中國(尤其是漢代)對地方官吏的一種考核制度,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舉最指定期考查地方官吏的政績,對表現優異者予以升遷。該制度體現了古代官員選拔中的績效考核機制。
漢代制度
根據《漢書·京房傳》記載,焦贛因治理地方政績突出,被“舉最當遷”(即因考核優異而升遷)。
唐代沿用
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寫道“唯聽舉最先”,表明唐代仍沿用此制度;呂溫的《衡州刺史謝上表》也提到“六條舉最”,印證其規範性。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舉最”解釋為“在某方面達到最高水平”,此釋義與曆史原意不符,可能是望文生義的衍生解釋。需結合古籍文獻理解其本義。
《舉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挑選出最突出、最優秀的一個或少數幾個。
《舉最》的部首是丶(點),它的總筆畫數為13劃。
《舉最》是從古代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成語。它源自于《論語·雍也》這篇經典的文獻。
《舉最》的繁體字是「舉最」。
在古時候,漢字「舉」的寫法稍有不同,它使用了「畐」的舊字體形式。
1. 老師在班級中舉最優秀的學生為榜樣。
2. 這本書被評論家舉為最佳的文學作品之一。
1. 舉世:指全世界。
2. 舉足輕重:指在某種事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3. 舉一反三:指從一個事例或現象推斷出其他類似事例。
挑剔、挑揀、選拔
廢棄、淘汰、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