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id]∶缺乏水分
大便幹燥
氣候幹燥
(2) [dull;uninteresting]∶空洞無味
廟堂中的語言,幹燥無味
(3) [dry and coarse]∶幹澀,不甜潤
祖父的聲音又幹燥,又嚴厲
(4) [difficult]∶喻困難;拮據
手中幹燥,央人四處借債
(1).猶幹旱。《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漢書·溝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時也,故使 河 流遲,貯淤而稍淺。”
(2).失去水分;缺少水分。 漢 王充 《論衡·商蟲》:“穀乾燥者,蟲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閉,五臟内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遇夫》:“丫頭又忙掇過一碗湯來,説:‘飯乾燥,吃些湯罷!’”
(3).枯燥,沒有趣味。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八:“算學書上的文字,雖說幹燥無味,但正确細密,實為他科書籍所不及。” 茅盾 《夜讀偶記·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鬥争》:“《大雅》和《頌》的文學語言那就是廟堂中的語言,即後世所謂‘雅言’,裝模作樣,官氣十足,幹燥無味。”
(4).幹澀,不甜潤。 巴金 《家》九:“祖父的聲音又幹燥,又嚴厲。” 徐遲 《財神和觀音》:“那一笑幹燥得象荒漠上的鷹叫。”
(5).喻困難;拮據。《朱子語類》卷七二:“是盡乾燥處困之極,事無可為者。”《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看看家中金銀搬完,屯鹽賣完,手中乾燥,央人四處借債。”
(6).幹淨。 明 沉鲸 《雙珠記·纩衣寄詩》:“東宮的尿瓶傾洗得乾浄,公主的夜桶收拾得乾燥。”
“幹燥”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有所不同:
基本含義 指物體缺乏水分或濕度極低的狀态,如“空氣幹燥”“木材幹燥”。此時常與“濕潤”相對,強調物質中液态水的缺失。
氣象學概念 描述氣候特征時,指相對濕度低于40%的環境狀态。例如沙漠地區常被稱為幹燥氣候帶。
工業生産術語 在化工、食品加工等領域,指通過蒸發、吸附等方法去除物質中水分的過程,如“冷凍幹燥技術”“噴霧幹燥設備”。
醫學/生理描述 指皮膚或黏膜因缺水産生的狀态,如“秋冬季節皮膚容易幹燥脫皮”,此時多與皮脂分泌減少有關。
文學修辭用法 可比喻内容單調乏味,如“這篇論文語言幹燥,缺乏生動案例”,此處通過通感手法将觸覺體驗轉化為文字評價。
該詞的近義詞包括“幹涸”“幹枯”(側重完全失水)、“枯燥”(側重無趣),反義詞則有“濕潤”“潮濕”“潤澤”等。在不同領域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微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