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狼頭作标志的大旗。《隋書·北狄傳·突厥》:“其先國於 西海 之上,為鄰國所滅,男女無少長盡殺之。至一兒,不忍殺,刖足斷臂,棄於大澤中。有一牝狼,每啣肉至其所,此兒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後遂與狼交……狼生十男,其一姓 阿史那氏 ,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十三年》:“﹝ 隋 帝﹞遣太僕 元暉 出 伊吾道 ,詣 達頭 ,賜以狼頭纛。” 胡三省 注:“ 突厥 之先,狼種也,子孫為君長,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 清 趙翼 《偶閱<汴梁雜詩八首>考汴州沿革爰補其缺》詩之六:“領得狼頭纛一枝,仍容守 汴 建朝儀。”亦作“ 狼纛 ”。《新唐書·回鹘傳上》:“﹝可汗﹞與 子儀 會 呼延谷 ,可汗恃其彊,陳兵引 子儀 拜狼纛而後見。”
“狼頭纛”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一種軍旗,具體解釋如下:
“狼頭纛”指以狼頭為标志的大旗,主要用于突厥、回鹘等部落的軍事或儀式場合。“纛”(dào)即古代軍隊中的大旗,而“狼頭”則源于遊牧民族的圖騰崇拜。其名稱直接體現了旗幟的形制和文化象征。
根據《隋書·北狄傳·突厥》記載,突厥祖先曾遭滅族,僅存一男孩被母狼哺育存活,後與狼結合繁衍後代,形成部落。為紀念這一起源,突厥在牙帳(首領駐地)樹立狼頭纛,象征“不忘本”。這一傳說成為狼頭纛的核心文化背景。
狼在遊牧文化中代表勇猛、團結和生存智慧,狼頭纛因此成為軍隊威嚴與戰鬥力的象征。例如,唐代回鹘可汗會見郭子儀時,要求其先拜狼纛以示尊重,可見其政治與軍事地位。
“狼頭纛”亦作“狼纛”,兩者含義相同,常見于不同史書對同一事物的記載。
若需進一步了解狼圖騰在遊牧民族中的演變,可參考《隋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或查看網頁中的詳細案例分析。
《狼頭纛》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古代戰争中用來标志軍隊指揮所的旗幟或纛子。
《狼頭纛》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犬(犭)和纟(纟)。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狼頭纛》這個詞的來源有兩個部分。
首先,“狼頭”指的是狼的頭部,狼在古代軍事中被視為勇猛兇狠的象征。因此,狼頭旗就代表着軍隊的威武。
其次,“纛”是一種古代用來表示軍隊指揮所的旗幟。它一般都是用絲綢制成的,上面繡着各種圖案,以示權威。
《狼頭纛》的繁體字為「狼頭纛」。繁體字是中文漢字的另一種書寫形式,在台灣、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狼頭纛》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不完全相同。
1. 在古代,狼頭纛是軍隊的象征。
2. 他手持狼頭纛,帶領軍隊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1. 纛子
2. 旗幟
3. 軍隊
4. 勇猛
1. 軍旗
2. 軍幟
3. 軍纛
1. 和平
2. 和緩
3. 和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