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id]∶缺乏水分
大便干燥
气候干燥
(2) [dull;uninteresting]∶空洞无味
庙堂中的语言,干燥无味
(3) [dry and coarse]∶干涩,不甜润
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4) [difficult]∶喻困难;拮据
手中干燥,央人四处借债
(1).犹干旱。《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列之时也。”《汉书·沟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时也,故使 河 流迟,贮淤而稍浅。”
(2).失去水分;缺少水分。 汉 王充 《论衡·商虫》:“穀乾燥者,虫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闭,五臟内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遇夫》:“丫头又忙掇过一碗汤来,説:‘饭乾燥,吃些汤罢!’”
(3).枯燥,没有趣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八:“算学书上的文字,虽说干燥无味,但正确细密,实为他科书籍所不及。” 茅盾 《夜读偶记·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大雅》和《颂》的文学语言那就是庙堂中的语言,即后世所谓‘雅言’,装模作样,官气十足,干燥无味。”
(4).干涩,不甜润。 巴金 《家》九:“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徐迟 《财神和观音》:“那一笑干燥得象荒漠上的鹰叫。”
(5).喻困难;拮据。《朱子语类》卷七二:“是尽乾燥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看看家中金银搬完,屯盐卖完,手中乾燥,央人四处借债。”
(6).干净。 明 沉鲸 《双珠记·纩衣寄诗》:“东宫的尿瓶倾洗得乾浄,公主的夜桶收拾得乾燥。”
“干燥”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有所不同:
基本含义 指物体缺乏水分或湿度极低的状态,如“空气干燥”“木材干燥”。此时常与“湿润”相对,强调物质中液态水的缺失。
气象学概念 描述气候特征时,指相对湿度低于40%的环境状态。例如沙漠地区常被称为干燥气候带。
工业生产术语 在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指通过蒸发、吸附等方法去除物质中水分的过程,如“冷冻干燥技术”“喷雾干燥设备”。
医学/生理描述 指皮肤或黏膜因缺水产生的状态,如“秋冬季节皮肤容易干燥脱皮”,此时多与皮脂分泌减少有关。
文学修辞用法 可比喻内容单调乏味,如“这篇论文语言干燥,缺乏生动案例”,此处通过通感手法将触觉体验转化为文字评价。
该词的近义词包括“干涸”“干枯”(侧重完全失水)、“枯燥”(侧重无趣),反义词则有“湿润”“潮湿”“润泽”等。在不同领域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细微差异。
挨肩艾孀邦家之光表章不辞而别财决财征持正不挠慈容带菌雕文刻镂冬隙端志笃定心思该该甘虫高寿供馔錧辖黑钙土浑敦菅菲角刃甲午风云紧迫锦字军将乐部雷辎裂眦嚼齿楼犁虏酒缕举偻罗庙祫鸣珂锵玉盘绞清响蛩边遒隽弃坠阙遗上六椉鹥神谋魔道神物申鲜诗牢顺轨缩影堂哉皇哉铁线描听言铜陛铜官威惠违灭猥众五英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