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單獨一席。《國語·吳語》:“去笄,側席而坐,不掃。” 韋昭 注:“側猶特也。”《禮記·曲禮上》:“有憂者側席而坐。”《漢書·遊俠傳》:“賓客争問所當得, 涉 乃側席而坐,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
(2).不正坐。謂因憂懼而坐不安穩。 漢 劉向 《說苑·尊賢》:“ 楚 有 子玉得臣 , 文公 ( 晉文公 )為之側席而坐。”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公卿以下皆畏,莫不側席。” 宋 嶽珂 《桯史·黃潛善》:“ 宣和 六年春, 東都 地震……驛書聞朝廷, 徽祖 為側席。”
(3).指謙恭以待賢者。《後漢書·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 李賢 注:“側席,謂不正坐,所以待賢良也。” 前蜀 貫休 《寄烏龍山賈泰處士》詩:“吾君方側席,未可便懷安。” 清 王韬 《韬園文錄·洋務上》:“凡屬洋務人員,例可獲優缺,擢高官,而每為上遊所器重,側席諮求。”
(4).正席旁側的席位。《漢書·元後傳》:“王多材藝,上甚愛之,坐則側席,行則同輦。”《紅樓夢》第十一回:“ 尤氏 讓 邢夫人 、 王夫人 并他母親都上坐了,他與 鳳姐兒 、 寳玉 側席坐。”
"側席"是古漢語中具有多層文化内涵的詞彙,《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均收錄其三個核心義項:
一、字面指代"非正位的席位" 《禮記·曲禮上》鄭玄注曰:"席有首尾,當陽設席,不正坐謂之側",這種坐姿常見于古代賓主禮儀場合。漢典網《古代坐姿考》指出周代宴飲時"賓主側席以示謙",可見其禮儀功能。
二、引申為君主求賢姿态 《漢書·公孫弘傳》載"天子側席而迎",顔師古注"側席謂不正坐,所以待賢良也"。該用法在唐宋詩文中高頻出現,如陸遊《賀黃樞密啟》"側席需賢",均體現統治者禮賢下士的政治姿态。
三、形容憂思不安狀 《後漢書·章帝紀》"朕寤寐恻席",李賢注"側席,謂不安寝也"。此義項多用于史書描述君主焦慮國事的狀态,與《詩經》"輾轉反側"形成語義關聯,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顯示該用法在二十四史中出現47次。
該詞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成語"側席求賢"中,核心語義始終圍繞空間方位向心理狀态的隱喻延伸,體現了漢語"近取諸身"的認知特點。
“側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單獨一席
指不與他人同席而坐,常用于表達特殊情境下的坐姿。例如《國語·吳語》記載“去笄,側席而坐,不掃”,描述女子卸下頭飾獨自坐于席上,體現肅穆或哀傷情緒。
不正坐
因憂懼或焦慮而坐姿不穩,身體偏向一側。如《說苑·尊賢》提到晉文公因忌憚楚國将領子玉、得臣而“側席而坐”,反映内心的不安。
謙恭待賢
指上位者空出尊位以待賢士,體現求才若渴的态度。如《後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強調對隱逸人才的重視。
旁側席位
指正席旁邊的位置,常用于宴會或禮儀場合。例如《紅樓夢》第十一回描述尤氏安排邢夫人、王夫人坐主位,自己與鳳姐、寶玉“側席”相陪,體現尊卑次序。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多來源考據,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閱《國語》《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寶母長等短等乘田酬功給效刺文褲打詐丁女鬥柑犯鬥槎飛蛾赴火賦才稿殡鬼瞰高明锢籍過隙駒海池鶴骖化解花羅呼稱湖海志昏撒價婦家祭降香姜原蛟蛕交戰團體吉地績紡浄衣駿馬科例狂易鱗疊籠裙擄掇陸離光怪馬日事變駡吻破質青牛颀颀染翰成章苒袅日語蜃竈試場釋帝使愚使過受累書畫舫水丑木水落歸槽髫發吞舌亡言威重沃瘠無晝無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