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斷之宗祀。多用于王室或有爵位者。
中斷之宗祀。多用于王室或有爵位者。《漢書·丙吉傳》:“蓋聞褒功德,繼絶統,所以重宗廟,廣聖賢之路也。”《南史·韋鼎傳》:“僕觀明公,天縱神武,繼絶統者,無乃是乎。”
“絶統”(拼音:jué tǒng)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宗祀或世系的中斷,尤其指王室、貴族等有爵位者的傳承斷絕。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宗廟祭祀或家族世系的斷絕,多用于形容王室、諸侯等顯赫家族因無後嗣或重大變故導緻傳承中斷的情況。例如《漢書·丙吉傳》提到“繼絶統”與宗廟、聖賢之路相關聯,強調其重要性。
文獻用例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絶統”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該詞核心意義為“中斷的宗祀”,強調貴族世系的斷絕,需通過曆史文獻案例輔助理解。
《絶統》(音jué tǒng)是漢字的一種,意為“徹底統治、統一”。
《絶統》的拆分部首是“纟”(sī),表示與紡織、繩索等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絶統》是漢字的簡體字形式,在繁體字中寫作「絕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關于《絶統》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多種變體。需要查閱古代文獻或字典才能得到确切的資料。
1. 帝王通過各種手段達到了對國家的絶統。
2.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絶統了那個反叛勢力。
推翻(反義詞)、統治(近義詞)、完全(近義詞)
統治、控制、管理
推翻、放棄、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